201305317526  

5/31,早晨六點整的天空,還看得見月亮喔。

 

最近有朋友遭遇的難題,來自於他們父母對他們特定的期望。因為父母的期望,他們的時間都被困在某個「尚未成功,仍須努力」的階段,可能是被要求寫完論文拿到碩士證書,可能是被要求再考取國家證照求得穩定工作等等。他們私底下都有自己的興趣,但是對父母來說是搬不上檯面而且可能無法養活自己,所以某方面一直被否定,而被迫在某方面一直努力。

 

我們小時候如果不是被父母洗腦得很成功,就是我們很愛學校很愛讀書很孝順也很自律,因為我與朋友都是公立高中大學研究所一路唸上來──當然我必須說我個人是半途而廢研究所只唸一年,不過盡力讓父母的經濟負擔不要太重一直都是我很默默自豪的事。

 

如果你是這樣唸上來的,想必心有戚戚焉,因為這對某些人來說很輕鬆,但是我到研究所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覺得非常不容易。在我們那一代,直到大學都很強調排名競爭,國中就會偷偷分升學班與放牛班上課,高中考試完的排名也印出來一人發一張,即便是大學你在期末考完老師考卷改完還可以上網查每科分數的分布狀況。有人會說分數這種東西至少可以讓你知道自己落在那個區段,驅策你下一次更努力;但現在回想起來那完全是一廂情願的說法,怎麼沒顧慮到有孩子是否因此就學習倦怠、甚至對人生倦怠了呢?

 

在這樣的學習生態裡,可以說是「不適者淘汰」嗎?台灣的升學制度不是在刺激孩子的學習欲望,反而像是在損耗孩子的學習熱忱,這長達十六年(到大學為止)、甚至二十年(碩士唸到碩四的人不少呢)裡,如果沒有自我要求、沒有朋友互相打氣、沒有師長支持鼓勵、沒有課業以外的興趣消遣,如何爬上去、如何堅持下去?

 

因為我們的學制鼓勵分數競爭,所以我們一再擱置自我探索的機會與可能。我們被教育一直往上唸,到最後最擅長的竟然只是唸書,長輩拿「這孩子很會唸書」來說嘴,表面上好像被誇讚了,但實際上我們心裡都有底,這是一條不歸路,而且是社會風氣、父母期待、最後連我們自己也被說服,被無形的框架限制住

 

現在發現,能夠自己選擇想要看什麼種類就看什麼種類的書是很幸福的事,能夠自己選擇走哪一條路面對未來是很幸福的事,能夠自己選擇時間花費在什麼地方竟然也是很幸福的事。我們家是沒什麼錢,但父母也是硬生錢來給我補習。為了得到特定「結果」,下課四五點放學還要去補習班,不論夏冬都是晚上九點半以後自己走到公車站牌搭車回家,回到家最快也已經十點。不是那麼愛唸書的我可以撐到大學研究所,如果不是單純的自我要求高就是想達成家人的期許吧。

 

我這個被家中長輩視為乖乖牌、愛唸書、不會出trouble的孩子,在研究所的時候就脫序演出了。那時候上學期已經考慮休學,但母親希望我撐下去。下學期每天已經想著怎麼死比較不難看,也寫好幾封遺書給家人了,就因為自己無法達成母親的期望,無法跟上同儕的腳步,就以為無法面對沒能完成學業的未來。

 

現在想起來覺得荒謬得想笑,但還是忍不住濕了眼眶。我們不應該沒有先好好問自己想要什麼,就急著跳入某個特定的框架;我們也不應該沒有先過問自己的需要,就一味地滿足家人對自己的期待。我知道當久了乖乖牌,會害怕被貼上「叛逆」「不孝順」「不及格」的標籤。但誰明白父母心裡對於好子女的界定標準?偶爾當個不及格的子女不會死;除非你確定當乖乖牌就是你要的,否則引發親子革命是遲早的事。

 

 

 

PS. 別過度解讀「革命」這兩個字,革命可以很激烈也可以很溫和,目標同樣都是為了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或彼此的相處模式,只是因採取的做法而影響有時間長短與強度之別罷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教養 親子關係 家庭革命
    全站熱搜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