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0103(001).jpg   

1/3,差五天即滿一歲九個月,把玩童鞋店的塑膠椅子。

 

這是我的人生哲學,期待自己為人處事避免計較得失。自己放輕鬆,他人也放輕鬆;大家輕鬆了,世界也就輕鬆了。

 

延續上篇。透過孩子,媽媽學習到好多人生哲學。比方說,旁觀孩子與他人之間的互動就可以發現,期待他人可能會給他什麼的預設立場是來自於過去的經驗;過去不同的人對他示好的次數愈多,使他逐漸建立起對別人的信任感,他對於別人的期望值也愈高。 

 

然而,人與人之間,期待從他人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是錯誤的期待,也是受傷的起點;這般期待是自己預設立場造成,倘若受傷自己也要負大半責任。 

 

20120103(002).jpg  

 

你付出(回應),我回應(付出),是正向循環,是成全圓滿;然而,前提是雙方頻率對,默契好,彼此對彼此要求不高。

 

不管處於任何關係──親子,手足,伴侶,甚至朋友──當一方提出的要求高了,另一方感受的壓力大了,感覺壓力的人退出關係只是遲早問題。

 

建立在信任之上的期待本身是美好的,在對方尚未回應之前,我們難免期待對方回應我們想要的。等待久了,就退而求其次,不免期待對方只要回應我們就好。等待更久了,有人選擇擔心對方,還是默默付出,但是靜靜觀望;有人選擇埋怨對方,開始計較付出與回收不成正比,感覺受傷而捨棄這段關係。

 

除卻男女私情不談,選擇等待回應的人,我不覺得是癡傻,反而是智慧;選擇捨棄關係的人,我不覺得是聰明,反而是可悲。

 

人是很自私的,延續關係裡的你我總是參雜著一廂情願的成份;人是很現實的,延續關係裡的你我總是希望得到自己所沒有的。主動延續關係的人,不管是熱情如火或恬淡如水,都是保留為彼此創造更多不同的可能;主動斬斷關係的人,則是切斷這段關係往後發展的種種可能。

 

20120103(003).jpg  

 

直白一點,將得失心廣泛應用於人際關係,傷害最大的其實是你自己。

 

埋怨付出得不到回報的人,不自覺犯了一個盲點:把自己看得太重了。某人的地位在你心裡是前三名,但是你不一定是他心裡的前三名。如果覺得地位對等才公平,就是犯了公主病,就是不成熟的心理。

 

況且,人的努力與付出既不能量化,更罔論評分,我們從何得知付出與回報有無對稱呢。

 

我們不能左右他人的意志,只能左右自己的心智。

 

回歸待人處事的基本,在一個平等的關係裡,我們應該對自我與他人抱持合情合理的期待,讓我們在任何關係裡都能夠尊重自己也尊重對方;給彼此時間與空間,以樂於延續,或重拾,或修復彼此的關係。

 

arrow
arrow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