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博客來
之前在書店看見這本書的時候就有點感興趣,直到最近才想到要去圖書館借來看。其實我並沒有好好看完,而且我覺得全書的重點在前言就說得差不多了。整本書幾乎都在探討正向思考這樣一個意識型態的歷史,與美國以及深受美國文化影響甚深的人們在消費習慣上的過度樂觀所導致的全球性經濟問題。以下節錄本書前言的幾段,都是我特別有感的部分:
圖片來源:博客來
之前在書店看見這本書的時候就有點感興趣,直到最近才想到要去圖書館借來看。其實我並沒有好好看完,而且我覺得全書的重點在前言就說得差不多了。整本書幾乎都在探討正向思考這樣一個意識型態的歷史,與美國以及深受美國文化影響甚深的人們在消費習慣上的過度樂觀所導致的全球性經濟問題。以下節錄本書前言的幾段,都是我特別有感的部分:
書封。
恐懼的原型(Grundformen der Angst)是作者Fritz Riemann(1902-1979)最有名的一本著作。之所以會買這本書,是因為前陣子我很認真地思考自己恐懼什麼,恰巧就在陪兒子去金石堂翻繪本的空檔看到它。
書封是一個很可愛的男孩,至於是否出產自德國?不得而知。
「秉持『放養教育』的德國父母,不僅把孩子當作花朵,更當成大樹。大樹代表著堅強的性格,也有不斷發展、超越自己的意思;而花朵則代表者個性的美麗、純潔,某些時候也代表著甜蜜和溫馨。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陽光、雨露,更需要在風雨中歷練。」(p.30)
書封。
「斷捨離」三個字在這兩年成為一個被廣泛使用的口號。從時下流行的口號中,我們可以對現代人的需要有大致的瞭解。「斷」為「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為「捨棄多餘的廢物」;「離」為「脫離對物品的執著」。你,「擁有」的太多了嗎?
書封是一個穿著紅色洋裝的小女孩手拿著愛心形狀的剪紙作品。
這本書才剛拿到手沒幾天就被我快快翻完了。最近思想有被困住、有種不自由、想來想去都陷入窠臼的感覺。我需要透過閱讀、電影、對話的交流,以「暫時離線」的模式,冷卻自己的情緒,旁觀自己的生活。
我一直主觀認定書封上的女人就是作者,查資料才發現該書作者竟是男性。她是希多尼─加布里埃爾‧柯萊特(Sidonie-Gabrielle Colette),十九至二十世紀中的法國女作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1995年起,將4月23日訂為「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希望藉這樣一個日子,向大眾──尤其是青年與兒童──推廣閱讀與寫作,以及宣揚跟閱讀關係密切的版權意識。
在家也能蒙特梭利,鼓勵孩子為自己工作。
Home should be the first place for children and young men learning about "work" and "responsibility behind the work". "Responsibility" sounds pretty heavy. Only if we enjoy or try to enjoy our work and life, we won't think it in that way.
託蔡穎卿女士的福,我有幸在二十七歲就與此書相遇。
來自大海的禮物包括目錄、內文、作者與譯者後記前前後後不過151頁。在這本長19寬13厚1公分見方的小書裡,是作者林白夫人(Anne Morrow Lindbergh, 1906-2001)在她人生即將步入知命之年,希望藉由思考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且在生活、工作和人際關係之間尋求平衡點而創作的散文。
現在出版一本書的門檻好像比過去愈來愈低,不過一本書可以幫助多少人解決問題才是作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這本書的作者真是佛心來著,他嘗試將居家收納的理由具體化,並針對居家每一個空間的提供大方向的收納管理原則,幫助讀者一步一步找回屬於那份失去以久的──家──的感覺。
全書不到三分之一是理論,其他是實際的執行與辦法。理論的部分,屬一般人在家堆積愈來愈多雜物,放任居家環境愈來愈雜亂的十個藉口最為精采:
往年五月是梅雨季,今年卻是沒雨季。還好這幾天鋒面來,稍微緩和缺水儲水的迫切性。微涼的天氣很助眠,讓原本晚睡晚起的我們,這兩天更晚起床。
即使我們已經醒來,除非小勛吵著要喝奶,否則我還是會多睡一下。小勛還是在床上,有時會自己靜靜地玩;有時不找東西玩,就躺著吸大拇指發呆;有時會撲過來小手把玩我的頭髮,頭用力頂我的肚子,就是想要他唯一的玩伴趕快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