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   

書封。

 

「斷捨離」三個字在這兩年成為一個被廣泛使用的口號。從時下流行的口號中,我們可以對現代人的需要有大致的瞭解。「斷」為「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為「捨棄多餘的廢物」;「離」為「脫離對物品的執著」。你,「擁有」的太多了嗎?

 

之前可能有說過,我很喜歡閱讀鼓勵「起而行」的書。它可能有理論,但是具體而客觀的陳述幾乎就像放大鏡一般檢視(但並不責備)你的問題,並連帶強化你行為的動機。

 

一句受用無窮的話,由不同的管道得知,效果就是會不一樣。通常會鼓勵你去做某些「帶有責任或義務性質的事情」的不是公司上級就是家人,可能口語的表達難免參雜情緒,結果「鞭策」的成分居多;

 

但如果只是一面之緣的路人,或只是置放在書架上的書籍,可能你知道彼此沒有利害關係,去做不是為了如誰的意,不做也沒有誰會損失,「鼓勵」的成份反而大很多。

 

「斷捨離」就是這樣一本正面能量強大的書。該書作者山下英子的職稱是「雜物管理諮詢師」她在2009年底寫好這本書,不過實際上她在日本各地開辦以「斷捨離」為主題的講座已經持續八年。

 

日本不愧是向德國文化學習的國家,我經常認為他們認真的做事態度,不只是原本存在的民族性格所致,還有他們效法德國那種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推向極致的精神。雖然「推向極致」後會面臨什麼尚不得知,不過認真的確是把事情做好的原動力。

 

「斷捨離」的基本概念相當簡單,而且完全應時勢所生。「斷捨離」在五、六十年前是不需要的,因為當時正值戰後,經過戰爭肆虐的國家皆物資缺乏,是人民生活開始回歸正軌,以漫長時間累積財富的起點。

 

五、六十年後的今日,雖然還是有不少國家擺脫不了戰事的陰霾,但是我們都清楚這個地球早已被瓜分為兩個世界,一個極窮,一個極富;極窮的人們為「匱乏」所困,極富的人們為「太多」所擾。

 

「匱乏」的人不只是沒有衣服、沒有鞋穿,他們不一定有家,他們不一定三餐都有得吃,他們連照顧好自己的工作都沒有。但是他們只要能吃到一餐,不管內容物是什麼,他們的囫圇吞棗都可以讓人感受到他們有多感激。

 

而「太多」的人什麼都不缺,有衣服有鞋穿,有家有三餐,也有工作,但是大部分的人還是覺得自己「得到太少」「付出太多」,並為此煩惱,為此不快樂。這是一種心靈的匱乏。

 

雖然「斷捨離」針對的是物品,不過我覺得它想要改善的不只是我們的生活環境,還有心境的提升,以及看不見的氣場與能量等概念。

 

書裡有太多一針見血、讓人拍案叫絕的箴言。她特別引述德國哲學家歌德曾經說過的話:

 

「人類最大的罪,就是不快樂。」p.33

 

她又說:

 

「不是殺人、恐嚇、暴力,最大的罪孽竟然是不快樂。當然,殺人、恐嚇、暴力也是犯罪,但是這都是不快樂所導致的後果。既然這樣,就必須先擁有好心情,而且必須讓自己有好心情,而不是別人。」p.33

 

「斷捨離其實就是從住處、職場這些近距離的環境開始,直到自己的心靈也跟著改變。換句話說,要把原本的不快樂換成好心情,首先,就讓自己處於快樂的空間吧!」p.34

 

如果我們能夠透過每天固定時間的收拾,目標擺脫對物品的執著,最終以「無時無刻擁有物品(卻也擁有不得不整理雜物的壓力)」換得「無時無刻擁有好心情(把不得不整理雜物卻還是不見改善的時間用來做讓自己更開心的事情)」,不是很棒嗎?

 

 

 

「斷捨離」有特價!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16523

 

 

 

2012.08.26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斷捨離 山下英子
    全站熱搜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