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幼兒視力保健,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編印的兒童健康手冊寫著:
兒童常見的視力問題有弱視、斜視及屈光不正(即近視、遠視、散光等),六歲前是斜、弱視治療的關鍵期,錯過了則治療效果變差;十歲以後,視力發育已經定型,視覺系統不再具有可塑性,再治療就來不及了。早期發現孩子的視力問題有賴:
關於幼兒視力保健,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編印的兒童健康手冊寫著:
兒童常見的視力問題有弱視、斜視及屈光不正(即近視、遠視、散光等),六歲前是斜、弱視治療的關鍵期,錯過了則治療效果變差;十歲以後,視力發育已經定型,視覺系統不再具有可塑性,再治療就來不及了。早期發現孩子的視力問題有賴:
4/13,四歲又五天,即使兩手空空,他還是找得到樂子!
從兒子三歲半開始,跟他對話就好像在腦力激盪。很多事對大人來說是約定成俗或是既定規範,對小孩來說卻是懵懵懂懂,你想一次好好解釋就讓他懂得,卻有種剪不亂理還亂的感覺。這時候是我們太躁進了,不如投其所好或是裝笨帶過就好。雖然當下不一定有解答他的困惑,可是或許時間能夠慢慢給他答案。
自3/18到昨天為止,學運已經進入第七天。基於我重感冒還沒完全好,只能固守平日的作息,上午備早餐寫日記帶他去公園,中午回家洗衣煮飯睡覺,下午看卡通去書店買菜等等,但一有時間就持續關注相關文章。大量資訊需要大量時間消化,更別提大部份文章看完都讓人憤怒擔憂無力,我在這件事情耗費的時間成本太多了,多到我們母子倆昨天都爆發了。
3/24上午照往常帶他去公園,十點多的時候親子已經很多。有遇見認識的人,但是只有打招呼而已。我向來都不加入孩子的遊戲,只有當發生糾紛的時候才介入調停。這天他自己有帶玩沙工具,別人也有帶玩沙工具,後到的他加入玩了約莫半小時後,開始頻頻抗議「他搶走了別人的鏟子!」「他沒有經過同意就拿走了湯匙!」「他為什麼要偷走我的澆水桶呢?」
假設你與某人本來互不相識,不是說一定要給他完美印象,但是至少不要製造麻煩,這樣他才有可能跟你繼續往來。很多事不能等小孩入學再說,你以為什麼都交給老師教?老師又不是只要看顧你小孩,而且很多事等入學再學都太晚了,如果家長在家裡事事不要求,入學老師卻視這些要求為基本,小孩小則適應不良,大則抗拒入學。
這是家長種的因,卻是孩子乃至家長,甚至學校更乃至社會,往後不得不承擔的果。
不知是否很多人有感自己對於生育率尚無貢獻,於是在公共場所很多人對於小孩吵鬧的容忍度提升?或說在少子化的社會裡小孩已屬難得可貴的資產,於是身為生產者的家長(連帶小孩)就順勢自我膨脹得嚴重影響他人而不自知?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支微末節,能夠在家教孩子的在家就要教好,否則家長出門只是給自己也給他人增添麻煩;別等到感受到旁人的壓力才開始面對問題,有時候並不是旁人無法理解育兒者的辛苦,而是家長或孩子的行為確實已經構成他人困擾。
當我以為孩子總是需要大人來為他設下底線,孰知他心裡有一把尺正逐漸成形。
快四歲的他知道吃過飯才能吃糖,而且一天至多只能吃兩顆;他知道卡通看半小時就要關掉,因為看很久眼睛會很痠甚至會壞掉;他知道公園溜滑梯只能由上而下,想要由下往上爬會害別人也害自己受傷;他知道在許多公共空間裡不能大聲說話和跑步玩耍,否則會干擾別人甚至害自己受傷;他知道工具是有需要的時候才使用,書籍是用來看的而不能撕,玩具是用來玩的而不能摔,不惜物愛物就不能使用它們更不能擁有它們。
前陣子翻閱商周看見有篇文章標題「我們」的背後,發現周遭不少朋友的父母就犯了文中類似的毛病。我同意王浩威醫師說的「成為父母是世上最偉大的投入」,只是當孩子年紀漸長日漸獨立,父母卻沒有試著找回自我進而成就自我,那對彼此來說親子關係將成為名符其實的折磨。
父母投注心力在兒女身上是必要的,不只是孩子的教育不能等,也不只是孩子的童年不能重來,而是作為父母既然生下孩子就要供給他們生活必需。孩子的生活必需,就我的定義是:(一)對生理有益的營養食物,(二)對心理有益的玩樂學習,(三)主要照顧者如定錨般讓孩子安心的持續陪伴。當然其中的頻率與多寡,全賴父母自己斟酌。
1/26,三歲九個月又十八天,第一次拿筷子吃飯!
我知道有不少孩子看見餐桌上的大人都使用筷子就會想學用筷子吃飯,但大概是因為張小勛對於吃飯向來興致不怎麼高昂所以從來沒發生。那天在臉書看見比他小的小孩開始使用筷子吃飯了,我隨即想到如果今年要上學,或許要開始讓他學習怎麼拿筷子吃飯,而且我記得寶雅就買得到學習筷。
12/18,三歲八個月又十天,提早拿到聖誕禮物,叫他笑一個結果笑得超誇張!
似乎自從爸爸跟他一起上課之後,他整個人不知怎的變得外放好多。以往他只有在老師麻煩小朋友上前去領取或歸還樂器的時候會執行指令,可能這個指令對他而言是最熟悉也是最拿手的吧(在家也是小幫手);大部分時候他都只是靜靜觀察其他小朋友的舉動,老師要求運用肢體搭配音樂或節拍的時候他都跟不上節奏。不過在家看小愛因斯坦看多了,來朱宗慶上團體班也半年了,他現在比較會跟著運用肢體去感受音樂的律動,即使他還是跟不上節拍XDDD。
「小心喔!」是我最常跟三歲兒子說的話前三名(另外兩句是「等一下」和「你欠扁嗎?」),有時候都很想問身為一個安全宣導大使到底何時才能退役,但我想在孩子身心對於安全的認知架構尚未完善之前,作為主要照顧者的父母們是鬆懈不得的。
想像力需要在此發揮功用:凡事要先想想最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