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的原型   

書封。

 

恐懼的原型Grundformen der Angst)是作者Fritz Riemann1902-1979)最有名的一本著作。之所以會買這本書,是因為前陣子我很認真地思考自己恐懼什麼,恰巧就在陪兒子去金石堂翻繪本的空檔看到它。

 

作者在序言提及:恐懼屬於生命的一部分,你我都在劫難逃,它以不同的面貌伴隨著我們,從誕生直至死亡。……無憂無懼痛快度過一生顯然是大家都曾做過的美夢,但人生在世就無法不憂不懼,我們的依賴心、終將一死的認知,都反映在其中;我們只能試著培養抗衡的力量:勇氣、信任、知識、權力、希望、屈從、信仰以及愛。」(p.5

 

老病死應該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恐懼。古代有皇帝求長生不老藥,現代有醫學美容科技和基因複製工程,像是電影獵殺代理人Surrogates2009中訂作一個完美的代理人,不用擔心沒化妝甚至老醜的自己被人看見,能夠在家遠端遙控自己的替身,從此以後無須以真面目示人;或像是電影絕地再生The Island2005裡複製胚胎,等到胚胎成長到跟花大錢複製胚胎的本尊一樣,讓本尊取其迫切需要的器官,其餘的器官靠冷凍保存,而這些「胚胎」自始至終都不瞭解自己的存在只是某個超級有錢人的「備胎」。這些或許是人類對抗生命即將走向衰老的恐懼所發展出的積極、但荒謬、甚至違反道德的作為

 

其實不管什麼東西都會有人害怕,但是作者透過仔細觀察發覺,「這些其中的變數可以整理分類為四大恐懼的原型,許多不知名的害怕情緒都屬於這些原型極端的變體或扭曲,或者轉移。我們習於把未處理、未克服的害怕轉嫁到一些無害的替代品上,與真正點燃我們恐懼的引信相比,替代品容易應付,恐懼卻是躲都躲不掉。」(p.9

 

書中整理出四個恐懼的原型,如下:

 

一、分裂人格:認為把自己交出去就是失去自我與依賴,因而恐懼;

二、憂鬱人格:認為做自己太不安全、太孤立,因而恐懼;

三、強迫人格:害怕變化,視之為消逝與不可靠;

四、歇斯底里人格:害怕既定的事實,視之為終結與束縛。p.14-15

 

之所以分為這四大原型,主要與我們自身與他人,以及這世界上的兩大矛盾有關。其實不難想像:自己與他人形成的對應關係──是選擇獨立、與他人不同,或是選擇依附他人、與他人同流;以及在時間的洪流裡我們同時嚮往的變與不變──我們希望好的狀態可以維持穩定,但是我們又想要追求變化新鮮。

 

也就是說,這四種人格都存在我們的體內,因著與他人互動、某事件、某時間、或某地點的變動或發生,於是某個人格會比較顯著。

 

拿我自己來說,我要交往到有好一段時間而且很談得來的朋友,我才可能告訴他們我的好惡。某種程度我覺得讓他們更瞭解我,也是把我自己某部分交給他們;但是告訴他們太多,我又會感覺自己更依賴他們。這有分裂人格的傾向;

 

因為不想從眾,也不想依賴他人,所以我與他人保持一段我自認安全的距離,這距離可以讓我做自己又無須擔心他人眼光而困擾自己。有時候難免覺得孤獨,但是坦白說我大部份時候寧可一個人;但若當一個人又犯病的時候,孤獨感就會特別強烈。這有憂鬱人格的傾向;

 

我不太能夠忍受生活有巨大變動,因此不管是與他人互動模式驟然改變或是結婚生子換生活環境對我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戰。這有強迫人格的傾向;

 

偶爾會不滿:我的人生就這樣了嗎?我就只有這麼一點能耐嗎?我還能夠為自己做些什麼?然後就會偶有驚人之舉。這有歇斯底里人格的傾向。

 

其實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我一直很喜歡,有學者專書研究的理論似乎比星座與占卜更可靠也更有趣。書裡對於這四種恐懼原型分別有許多深入且貼切的描述,愈讀會愈瞭解自己也愈瞭解身旁的人喔。

 

 

 

2013.04.25補記

arrow
arrow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