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的父母、其他長輩、以及整個社會就不鼓勵我們以哭作為一種表達方式。這或許有其道理,但實在不該過度壓抑。

 

以孩子的成長歷程而言,大部分的孩子在一歲或是更小的時候就會開始咿咿啊啊牙牙學語,他周遭的成人若習慣以語言對話,讓他在文明的環境裡成長,就會造就一個絕佳的學語環境,那麼孩子從嬰幼兒時期以哭來表達需求也會慢慢進階為以語言溝通。這是很可貴的過程。

 

可是很多大人不願意等。表面上可能是社會轉嫁而來的壓力,讓大人以為哭就是不勇敢,哭就是不懂事,哭就是不肯面對現實,於是我們小時候最常聽見的就是「不准哭!」於是漸漸地在外受了委屈也不想回家裡講,一來怕家人擔心,二來怕不被理解再度受傷害。而實際上,躲在棉被裡面哭的那個孩子在長大之後也沒有變得多勇敢。

 

有人說我們寵溺孩子、包容孩子,多少是希望能夠彌補自己心中那個沒有被好好對待的孩子。也許我們外貌已經成年,但是由於小時候沒有被理想地對待,於是我們心裡總是有幾塊地方沒有成熟、沒有長大。

 

孩子哭不外乎他想要的東西要不到,他的需求被漠視,他受挫而且委屈。在讓孩子清楚明白所有不該跨越的界線之前,在家或是出外勢必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踩線」,後果通常是孩子得到大人嚴肅的警告,或是侵犯了他人權益,或是真正危及了安全。比方說孩子就是想玩,他對什麼都充滿好奇,但是他並不明白什麼不能玩,他也不明白什麼會造成危險。

 

剛開始我的警告在當下會讓他充滿受挫感,然後他會爆發,他會一直哭,賴在那兒不走。但是這個世界本來就充滿許多有形無形的界線,在踩線之前都代表安全──當然我指的是身體的安全,以及避免與他人衝突的界線。這個委屈他必須承受,否則他會變成一個目中無人無法無天的孩子。

 

當孩子正在玩的興頭上,他不聽我說話,一直想要跨越那條線;我有責任告訴他,不能踩那條線。要讓孩子明白,父母就得堅持點。但重點是我會給他時間好好哭一場。我會告訴他,你再不聽話,我們就直接離開。在現場開始鬧脾氣會吵到其他人,最後一定直接帶離現場,可能是空曠的地方,可能是回家,讓他哭,等他冷靜下來,然後慢慢跟他說明為什麼。

 

有些人只是單純覺得孩子哭會心煩,一來很吵,二來也吵別人。但是哭是一種本能,一旦被壓抑久了,不知道某天會不會在某場合對某個人爆發出來。我願意是那個能夠包容孩子所有情緒的人,我也希望孩子的喜怒哀樂都願意與我分享。我不想要孩子受委屈不敢表達,也沒有機會好好理解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哭,他釋放一下他的不安、他的委屈、他的挫折感,我也能夠重新釐清思緒、重新聚焦在他身上。

 

最後,父母會明白,孩子要的只是你確切地告訴他那些界線,專注地跟他說話,以及一個表示很愛他的親密擁抱,如此而已。

 

 

 

2013.01.12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本能 認識情緒
    全站熱搜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