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8145426_omg_pts_242623    

圖片來源:Google

 

本來想或許完結篇演完臉書粉絲就會破三萬,沒去特別注意但似乎真的是這樣喔!(放鞭炮)

 

其實等看完20集,知道老師溫和地結束這個故事我就安心了,真的是為四番阿翔他們感到安心了,因此我不太計較坤兄或靠毒賺錢的壞警察有沒有受到制裁。我想刺蝟男孩是一部所有人都能夠參與討論的影集,但是結局要滿足所有人是不可能的。開放式結局是安全而且最能夠滿足大多數人的處理,它可以讓開明的觀眾更敞開心胸討論議題;也許有人覺得相較於之前細膩地處理刺蝟的內心世界結局顯得過於粗糙,但我覺得最後只要讓觀眾知道他們都能夠笑著面對人生就好。

 

我都還記得四番在19集哭了三次,看他哭得那麼壓抑好心疼啊!一次是他被追殺跑去要跟佳惠道別,沒想到卻目睹佳惠和阿翔親密擁抱;一次是他走投無路只能回到兒時的獅團,師父與師母都跟他說他很有天份不要浪費,他低頭哭訴自己只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一次是他跑去學校找阿哲,從教室門口走進去的那一段,從聽見阿哲的歌聲到看見並感受到阿哲歌唱時候的快樂。這裡老師真的處理得好棒,我想四番從來沒有聽過阿哲唱歌,他從來就沒有發現阿哲唱歌竟是如此發自內心地快樂,如果他以前就聽過一定也會被阿哲唱歌時那種快樂與自信所感染。

 

這裡不只是想要表達「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而是只要讓孩子與藝術產生連結就不會變壞。不管孩子有沒有天份或是學藝術有多花錢,能給他們多少就給他們多少,就算父母本身對藝術沒有什麼鑑賞力,不花錢的藝術其實在生活中很常見,如果我們致力於提升孩子的學習環境,孩子自然會引領我們去發掘。我們有多久沒有抬頭看看天空雲朵的千變萬化?有多久沒有蹲下來觀察螞蟻搬運食物的辛勤模樣?有多久沒有靜靜待在家什麼都不做就只是開著收音機聽音樂?

 

很多事情是必須慢慢琢磨、慢慢醞釀的,但是在投入前我們必須累積足夠的信心。四番小時候沒有累積足夠的自信,或說他對於家人有強烈的責任感,於是他自認沒有選擇地走向另一條道路,不過繞了遠路之後他勢必對人生有另一番體悟。看著開心唱歌的阿哲,四番對照自己的過去與阿哲的現在,我想他既懊悔自己無止盡的自卑,也懊悔自己打壓阿哲對唱歌的熱情。

 

自卑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力量,它很容易就能摧毀一個人。很少孩子在窮苦狀態下不感到自卑的,因為進入校園團體生活很難不與同儕比較。我國中的時候還沒有什麼想法,等到高中(尤其是高二高三)下課同學話題淨圍繞在上千元的鞋子或上萬元的手機,那些東西我都沒有自然無法加入話題,而且開始有那種「其實我是窮小孩」的感覺。當時我心裡知道窮困並不可恥,不努力生活才可恥,不過也曾經有那種「因為那些同學有錢可以去補習所以能夠考得比我好」的想法,心裡否定同學的努力以肯定自己「沒有錢可以補習因此考得比人差」的努力。

 

以前開學的時候學校都要我們填一張身家調查表,裡面必須填寫父母職業、家中經濟狀況、自己歷年身體各項檢查等。我媽總是告訴我寫到家中經濟狀況的時候只要填「小康」就好,可是年紀漸長我覺得填「小康」是在說謊。或許選填富裕、小康或是貧窮本來就是不合理的要求,不知道現在入學還要不要選填,真的很想瞭解設計這張表的人背後的用意,甚至我很想建議校方去除這項問題,他們知道學生家中的經濟狀況,是否有錢的小孩你就可以私下去討好家長遊說他們捐款?那家裡沒錢的小孩你會因此私下更加關心他或是放給他爛?

 

每個人對於這個世界總是有無止盡的疑問。有些問題有些人會給我們答案,但不是每個問題都有答案;有時候有些問題需要時間醞釀答案,甚至很多時候我們得到了一時無法接受的答案。四番小時候自卑於家裡很窮,長大後在佳惠面前自卑於沒有一個正常的職業與技能;阿翔嘴上說沒有怪罪於母親,但是他的叛逆就是在怪罪母親,他總覺得自己沒有歸屬感,總覺得母親沒有他說不定就可以過著溫馨的家庭生活;江煒對於暴力有著異常的執著,他對於兒時家暴以及因之入獄的遭遇都很不願意提起。一旦他們不想與人討論的話題被提起,很自然地就會成為刺蝟教人難以親近。

 

20集末槍聲響起畫面反黑直到下一個畫面,時間究竟過了多久沒有人知道,但是我想每個人都可以自行填空,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想要的結局。四番最後並不屬於誰最令我開心了,希望張庭瑚之後好好挑劇本好好演戲。最後的最後要感謝王小棣老師,謝謝她持續地關懷我們的社會提供我們不同的視野、觸發我們不同的省思。

 

 

 

2013.11.12完成

arrow
arrow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