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你有臉書成癮症嗎?(圖片來自Google

 

不知道我有沒有特別聲明過:我的部落格文章如果通篇提及「你」,其實都是在指我自己,大部分並不是要說服誰,幾乎都是寫給自己看的。如果有因此讓來者覺得被說教,我只能說我這個人很愛對自己說教,但我很努力不對先生和孩子囉嗦了,畢竟家是談愛而不是說理的場域你說是不是XD

 

iPAD mini的相簿往上滑,第一張照片是去年二月六日;那時孩子的爸說要買它來玩玩,之後就給我使用。如今哀配使用滿一年了,我不只成為哀配的重度使用者,也成為臉書的重度使用者,但這並不是我樂見的。

 

這台哀配專屬於我,偶爾回顧兒子小時候的照片才跟他一起滑照片。當初就是看上它的照相功能,本來也可以具備通話功能,但是要我這個原始人接受集所有功能於一機,我總是有將雞蛋都丟在同一籃子裡的顧慮。直到現在我的手機就還是只有通話與照相功能,而哀配則是查資料、購物收發信找交通工具、照相錄影、使用臉書和LINE非常方便。

 

對於臉書和LINE的風行,我始終存在著排拒心理。臉書這玩意兒我在兒子出生快一年才開始使用(2010),而LINE甚至是去年(2013)才開始使用。臉書本來就有很多朋友在使用,而LINE是我老媽愛上了才使用,然而由於哀配這個行動裝置,讓我不自覺地開始對它們心生依賴。這一年就當作是一個小小的心理實驗,幸好日益放大的空虛感提醒我早該清醒。

 

其實有種成也臉書,敗也臉書的喟嘆,但將臉書代入LINE或智慧型手機或其他行動裝置也都挺適用的。我經常認為方便、快速、有效率或許對處理事情有益,可是在麻煩、不方便、不特別講求效率的時候人與人之間才有機會連結。

 

imagesI46D5Z47

 

當人們生活步調愈來愈快,對於生活中俯拾皆是的美卻愈來愈無感;人們取得了通訊的方便,資訊真的是唾手可得,但卻犧牲了真實交流的機會,以及有溫度的接觸所帶來的感動。以下羅列幾點臉書帶給我的好處與壞處,當然這些只是我特別有感的部分。

 

臉書讓我得到了什麼:

 

(一)失聯的朋友以及平常交好的朋友更方便得知我的近況。

(二)我也更容易得知朋友的近況,除了時間和加深近視度數幾乎無須付出任何代價。

(三)只要為彼此按讚或留言,就會產生彼此有連結的錯覺;就算與對方已經兩三年以上沒碰面,你還是會產生我們之間尚存有交集的錯覺。

(四)發文被按讚或留言會讓你有被關注、被支持、被認同的感受,而且最最最重要的是這種被認同的感受是立即的

 

而,臉書讓我失去了什麼:

 

(一)投入的時間其實可以做更有效的運用從過去的零碎時間投入發展到現在使用頻率高得讓我開始覺得空虛。

(二)公告的作用增強,但人際親密感減弱。如果發文沒有限制群組,那麼它就有公告的性質;有時可能認為朋友的發文與自己無關,看過就算了。但有時發文就希望某些人按讚,如果他們沒有我就會有莫名失落感。

(三)既然發文了,就會希望獲得迴響,一旦沒有人按讚或留言,就會有被無視的感受。可是除非對方特別設定將你的動態過濾掉,否則一定會看見你的發文,如果你期望朋友看見你的動態,那至少在將對方加為好友的那一刻,臉書已經滿足你這項需求了。

(四)對方沒有幫你按讚,甚至會讓你錯覺自己不被對方需要。不管對方真實的想法,你就是忍不住會這樣想。

 

過去一年我頻繁寫明信片給朋友,就是想要跳脫這種因通訊工具而帶來的隔閡感。現在大家都各忙各的事業與家庭,能夠在同一時間地點相約面對面吃飯聊天實屬難得,退一步就是偶爾一通親口問候的電話,再退一步就是親筆信或寄包裹。這些或許既不省時又不省錢,不過既省時又省錢的代價往往無形而高昂。那些光在臉書上互動就能夠滿足的朋友,是你或他太忙沒有時間?有無可能你或他正期待著彼此的來電?有無可能當你體貼著不要打擾對方的生活,對方的心裡正逐漸地將你置於一個可有可無的地位?

 

這幾天我開始適應只在午晚用餐的時間使用臉書,減少發文也會減少莫名的失落感,也就不至於耗費時間過度解讀臉書上與朋友的互動不互動,這樣就有更多時間關心真正值得我關心的人事物。

 

PS.後來找到一篇不錯的文章:臉書愛用者談臉書症候群,比我想要表達得更為完整,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進去參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臉書成癮 Facebook addict
    全站熱搜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