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不喜歡近來台灣社會的氛圍。

 

從三月學運五月台北捷運隨機殺人、八月高雄氣爆、然後是從九月開始延燒至今的食用油事件,這些是我當下想得到的,2014年台灣發生的大事。政治惡鬥導致的社會亂象並不意外,有得利者也會有犧牲者,但這次食用油事件持續這麼久實在令人困惑:究竟誰是這次的得利者?

 

最近一直想起大學指考的作文題目「猜」,不得不感嘆搞政治的人真的很懂得玩弄人心。當大家普遍對生活不滿,只想找個人來怪的時候,這個千夫所指的對象就「剛好」被媒體爆出來,然後大部分的人也就「順勢」把拳頭揮過去了。

 

食用油問題明明已經不是第一次,這一次擺明了有人想玩大的啊。

 

當議題涉及安全,守門人的存在是必要的。我一直認為,如果為年幼孩子的安全把關的人是父母,那麼為人民安全把關的就是政府。安全議題涉及很廣:花錢買武器搞外交涉及國家安全,開快車開慢車或酒駕涉及交通安全,如今連出門吃或回家煮也涉及安全議題了。

 

今天的問題是:追求經濟成長可能凌駕於人民安全之上嗎?商人可能為了賺更多錢,冒著幾十年信譽受損的風險,而做出危及消費者飲食安全,打擊消費者購買信心的事嗎?假設賣場裡真的充斥著無良商品好了,那麼應該管制的政府到底在做什麼?財團方面,難道事發之前來不及改善防範?政府方面,難道只能在事發之後呼口號聲稱與人民站在同一陣線?

 

這些紛紛擾擾搞得人心恐慌無上限,我都跟朋友說這又是一次信任危機。當人與人的信任經歷這一次又一次的損耗,最後的社會將會呈現什麼樣的面貌?

 

對我個人來說,買賣始終只是個人的選擇,買賣雙方進行交易,都只是想要更多不同的選擇。同類商品中有好的就會有壞的,我們只是運用有限的預算中做出最適合我們的選擇。我並沒有對特定品牌忠誠,也就不會有所謂的背叛。買賣不是談感情,這次買的不喜歡,下次就買別的,沒有那麼複雜。危機就是轉機,真的害怕就重視它面對它,就當作一次學習的契機,好好地檢視自己在消費與飲食上的選擇。

 

當我看到臉書上有人發動抵制形成一股集體意識的時候,我就猜想這次食用油事件已經被有心人士操作成政治活動。當人民想要集體對抗政府或財團的時候,代表人民受害者的思維已經發酵並醞釀成具體行動。每個人都有怨有恨,每個人都找個人來怪。可回歸個人,難道食安問題人們自己都沒有責任?難道這不是人們選擇的結果?

 

但為人母就不同了,孩子的食安責無旁貸。雖然台灣食品加工很厲害,但是我從開始自己帶小孩之後就不喜歡買包裝過的、加工的、成分看不懂的食品。小時候因家裡拜拜而可以吃到許多巧克力糖果餅乾泡麵飲料,現在除非難得嘴饞否則不會主動花錢買回家;雖然我知道很多長輩只是想釋出善意,但是我很討厭兒子從長輩那裡得到糖果,幸好他收下之後都會交給我,吵著想要的時候也跟我約定好只吃一顆。

 

其實自己在家煮就知道,除非你過度調味,否則外面賣的之所以香到隔一條街都聞得到,絕對不是沒有原因的。這次廢油事件我不想去想自己吃了幾年吃了多少,但至少從去年我就開始買玻璃罐裝的橄欖油葵花油或葡萄籽油,雖然貴很多,但感覺安心許多。也許是因為吃進嘴裡的食物單純,我也嚮往單純的人事物,連帶地讓生活過得很單純,不想花時間去計較猜疑怨恨

 

我相信財團有它存在的價值,至少它維持很多人民的生計;但是政府的價值卻不斷地在自我貶低,它一直在往失能的目標邁進。我想起當企業購併國家作者的忠告;政府你再不硬起來就要完蛋了!(PS.這本書今年有十週年紀念版,對國際政治經濟學有興趣的人不妨看看)

 

 

 

 

arrow
arrow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