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7(001).jpg   

差一天滿一歲三個月,母與子散步隨拍。

 

排除所有外在的危險,學步兒本身最常發生的意外就是跌倒。摔傷造成的瘀青難免,甚至是破皮流血。

 

從開始翻身至爬行時期,兒子在粗心媽媽的照護下,自床上沙發上翻下滾下跌下數次,每次都嚎啕大哭。進入學步時期,已經不是翻滾下床,而是進階成為平面移動的跌傷,因為走路時他從未主動表示牽手,要攙扶他會很有個性地把媽媽的手甩開。另外他一直不減向上攀爬的欲望,沙發,桌椅,階梯都是他的征服重點。

 

這個階段,我都將兒子受傷當作是學習成長的一個過程,雖然這是生理性受傷,是我們眼見不忍心的傷。不過父母應該要慶幸孩子是在我們面前受傷,如此才能及時處理,告訴孩子受傷的來龍去脈,一次兩次三次,讓他瞭解因果關係,讓他學習避免危險。一味地排除我們成人眼中所認知的危險,不僅對父母而言太過膽戰心驚,對孩子而言也太過度保護了,甚至可能導致親子之間的氣氛劍拔弩張。

 

因為小小孩受傷時常伴隨驚嚇,多少影響睡眠與食欲,父母需要更加費心照料,孩子需要更多關懷擁抱。如果生理受傷不嚴重,總會隨著時間痊癒;而且那是肉眼看得見的傷痕,我們可以觀察他花多少時間痊癒,也會比較放心。隨著幾次的跌倒,他會知道,痛是長大難免會經歷的一個過程。因為他就是想自己來,自己冒險,自己摸索呀!那麼就自己一個人勇敢承擔這種痛吧。

 

比起生理性受傷,媽媽更在意的是孩子的心理性受傷。孩子愈長愈大,心裡慢慢地建立起一塊屬於他自己的小天地,除非他願意說出來,否則父母永遠不會知道。我希望我是那種孩子會願意跟我分享他的經歷與想法的媽媽。我不希望親子之間因為日常生活必須慢慢建立的一些原則與堅持,使彼此的疙瘩愈滾愈大。倘若日後討論孩子的學科表現成為親子之間唯一的對話主題,再難延伸至其他了,那不只是父母的失敗,也是孩子心中的痛。

 

 

 

2011.07.14補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