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年代裡的小幸福.jpg

   

不知是否情緒負載太多了,我忍不住違背自己從無名跳槽至痞客邦的初衷,記錄一下近日再真實不過的心情。

 

除卻兒子不算,昨日的對話人數有六人。對話的定義是你來我往十句以上,十句以下不構成我所認定的對話。中午去茶坊與老闆娘和Sin Ru姐吃飯聊天;下午與Sushi先生在臉書聊天;傍晚買了兩本繪本,其中一本送Sin Ru姐的女兒,將已寫好的字條夾在繪本內頁一併託茶坊轉贈,藉此又多待在茶坊與老闆娘聊天;晚上與先生前同事在臉書聊天;再勉強計入老媽打電話來,又與先生回家在睡前斷斷續續講了幾句話。

 

只有六個人。

 

似乎不是人數的問題,也不是對象的問題,更不是談話內容的問題,而是實際脫口而出的話與極欲說出口最後還是吞回去的話之落差問題。 

 

其實真要以文字細數那些煩惱並沒有意義,而且我發現,這一年來改變自己的書寫方向真的是小有成果;至少,原本我以為可以藉由文字將憂鬱排解出來,因為那是一年前的我最擅長做的事。行文至此卻發現,一年前習慣書寫的那些晦暗,如今竟無從下筆。

 

靈感總是來得出其不意,特別是洗澡的時候,燙襯衫的時候,倒垃圾的時候。昨日洗澡的時候,腦海迸出一段自己覺得很棒的話(老王賣瓜自賣自誇):

 

書寫很像是將剛煮好的帶渣豆漿過篩。

 

大腦思考的內容沒有經過書寫的過濾,就像是剛煮出來還沒去渣的熱豆漿。斟字酌句的過程,就像是含渣的豆漿流下篩網的過程;留在篩網裡的豆渣也許營養頗豐,但是篩網下沒有豆渣的豆漿無礙口感,滋味鮮甜。

 

唯有去渣才能成全一杯順口又美味的豆漿。

 

將上述這段話整理並寫下之後,我得到了小小的成就感。雖然我知道這份成就感不會持續很久,但是不可否認,由於我那小小的自滿,於是,我又可以將注意力轉移至其他地方。

 

這就是書寫的奧妙之處。這種奧妙也只有書寫者能夠細細品味。

 

我決定將書寫重心轉往最近剛讀完的一本小說。

 

不幸年代裡的小幸福是以第一人稱敘述,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從哲學研究所畢業,卻找不到與其教育程度相當的工作的男子。以他的認知,他是不得不屈就在一家洗衣廠擔任司機的工作。這份工作從二十七歲開始,直到小說裡的現在時間是四十一歲,他才做到經理的位置。作者藉由主人翁的視角,觀察生活周遭的人事物,認知那些人事物,並感受那些人事物,以此作為自己不安於現狀卻又無力改變現狀的慰藉。某種程度,我覺得作者也藉機反映了在快速步調生活裡,某些體制與價值觀也隨之失序崩解,無心跟隨卻又無所適從而無可避免失去自我的人們,那為了壓抑徬徨不安而逐漸麻痺無感的無數心靈。

 

印象中,我高中考大學的眾多志願之一是心理學科系,我記得我當時有把台大心理系和中正犯罪心理學系填上去,但是它們要求的理科或生物分數,我似乎都不及。唸歷史是挺無聊的,但是如果有以人物的心理作為解讀歷史的切入角度,我的興致馬上就來;課餘迷上CSI影集也算是彌補我沒能唸心理相關科系的遺憾。直到今天,求新知也是透過報章雜誌上的某人怎麼說,某人怎麼想,某人怎麼做去慢慢建構知識。我偏好那種藉由真實對話或紙本閱讀而生的那種一對一(我之於某某某)交流的錯覺,雖然知識的建構相對地慢,但是用得到的卻相對地多。

 

該說是人的心理太迷人,抑或是人性太有趣?原本我可能沒有耐心去瞭解像主人翁那樣平凡小人物的心理狀態,沒想到一讀下去竟頗多共鳴,他的很多想法都點進我的心坎裡。我有一邊閱讀一邊筆記的習慣。然整本讀完發現,真的要與人面對面聊這本書才過癮,而且我也不想壞了那些對這本書有好奇心卻還沒開始閱讀的人之雅興。

 

作者曾說:「這些年來,文化幽默可說變成了一種嘲諷,我對這種嘲諷始終非常忠實。沒有嘲諷,我甚至不能寫作也不能生存。」以我對傳統德國人的認知,那嚴肅拘謹的個性反映出來的文化幽默,或許只能博德國人或是類德國人性格的人一笑(因為大部分實在太沉悶了);不過我在看到第131頁的時候倒是真正大笑出聲:

 

有時候(就像現在),我想像著我甚至會因為突如其來的過分敏感而死去。一位急救醫生會趕過來,但是最後只能確認我已經死亡而已。他會在死亡證明上填寫我的死亡原因:過分敏感。我身為死者甚至為這死亡原因感到無比自豪。我的女友會在地方報上登出一則訃文,第一句話就寫著:由於不堪忍受長年以來的過分敏感,我親愛的……突然之間死亡,出乎人意料。

 

我不禁想,用第一人稱寫小說的輕鬆與不輕鬆處。輕鬆的是,其實主人翁的心理狀態很大部分就是在傳達作者的心理狀態,他也藉由書寫傳達出他現實生活中無法順利傳達的意念,並隨之得到解放;不輕鬆的是,作者是否會慢慢無法與主人翁作切割,原本是為了理想創造出一個主人翁,反而又寫出他內心世界裡的另一個自己,要他不人格分裂也難。尤其他是那麼瑣碎地卻也如實地在呈現小人物--很可能也是自己--的心理狀態。

 

正因為作者寫出這種廣泛的大眾心理狀態,讀者如我得到了共鳴,得到了溫暖。我覺得人的痛苦都起源於執著。主人翁執著於自己唸到博士學位卻一直在職場得過且過,令他打從心底不滿足的生活狀態或許是讓他無法鼓起勇氣下更重大的人生決定的一個藉口,但是更多的成分恐怕是在於他的執著讓他對自己的人生逐漸失去熱情。執著於無法擁有的或是已然失去的,會讓我們對於掌握現狀變得力不從心。

 

我們只能在人生旅途上,不停說服自己,放下那些執著,設法重拾熱情。最後主人翁被女友送進精神病院裡,他反而發現,過去令他引以為苦的過分敏感,卻是支持他維持人生熱情的一項可以繼續發揮下去的技能。他還是可以選擇怎麼過未來的生活。

 

我只能說,作者真的太老實了。他把主人翁送進精神病院,有部分是象徵人的冷漠都是假裝出來的,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但是這種保護機制總有一天會崩潰的,崩潰的人們可能走上自殺,走上作奸犯科,或乾脆裝瘋賣傻,只為了擺脫自己好像很安於一切其實一點也不然的現實。就像主人翁他自以為罹患了一種稱作過分敏感的心理病,但是其實大家都是這樣吧,因為人終究是感覺的動物,只是過分壓抑感性的結果,呈現出來的是荒謬的理性與冷漠而已。

 

總之,大概是天快亮了,已經有些不知所云。有興趣的人可以買來翻,看過的人也可以分享一下喔。

 

arrow
arrow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