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黑暗騎士.jpg   送信到哥本哈根.jpg    

圖片來源:http://www.imdb.com/

 

這幾天分別看了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與送信到哥本哈根(I am David),發現它們探討的共同主題是相信。至於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我想是人性

 

蝙蝠俠系列的漫畫或電影我看得不多,我純粹是因為希斯萊傑(Heath Ledger)才去看黑暗騎士的。

 

小時候我很怕小丑,所以對麥當勞叔叔很沒有好感,經過麥當勞門口根本就是落荒而逃。因為我覺得會在臉部塗滿顏料的人,根本就是戴著面具的人,看起來嘻嘻哈哈的,但是那是發自內心的笑嗎?小丑的嘴又被塗料畫得特別開,血盆大口的,極度恐嚇著幼小無知的我。

 

然而我竟然為了希斯萊傑而克服對小丑的無名恐懼。當然,那時候剛上映一群打工的同事揪一揪進電影院看,也算是壯膽。片長相當長,因為名符其實非常黑暗,心裡那種對小丑的厭惡與恐懼感又回來糾纏。

 

一個人帶小小孩很難靜靜欣賞一部完整的電影,然而這也許是一個契機。在不同的時間點打開電視,無數次的十幾分鐘,不同的片段,簡單的字句,深刻的哲語,一次又一次地啟發著我。

 

送信到哥本哈根則是敘述一個在保加利亞被戰後集中營困住的孩子,勇於逃亡到哥本哈根與失聯已久的母親重聚的故事,主角大衛由童星班提柏(Ben Tibber)所詮釋。我沒看過這位童星的其他作品,但是他面對鏡頭生澀的演技恰巧呼應了主角對陌生人不信任所展露出的漠然。

 

我想,在人生許多時刻,我們所愛的至親至友會成為我們的心靈寄託;然而,如果致使我們受傷的人正是我們所愛的人,我們又從何生出信心迎接這個世界呢?

 

小丑和大衛,他們其實都是個孩子我選擇相信,是小丑的家庭境遇造就他變成一個期待每天可以創造出更混亂的未來的人;他看似沒有原則,行為毫無章法,但是他的作亂計畫卻都是經過縝密思量。脫離俗世的原則就是他的處世準則。他就像不在乎有沒有明天那樣毫無顧忌地活著;如果他會期待明天,想必他期待的是由他一手攪亂的世界像一幅巨大的絕美藝術畫那樣呈現在他面前。

 

我選擇相信,大衛他在集中營的遭遇不是三言兩語就能道盡,那也不是他專有的悲慘經歷,而是當時許多人的共同歷史烙印。面對人生,雖然他不能理解為何不相識的人要這樣傷害別人,但是對於親人的溫暖與別人的幫助他銘記在心,這成為他逃出集中營的動力。他是在為自己的生命拼搏,也是在為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與久未謀面的母親拼命。

 

那天與友人提起我在教養孩子上遇到的瓶頸,我一度覺得自己或許沒有愛人的天份。有人跟我說,如果教好自己的孩子他會很有成就感。這種感受我當然懂,然而這般成就感必須付出的代價是無條件的愛,那是無償的耐心,努力與等待。就像我問兒子,「你愛不愛媽咪」,我覺得這個字發音並不難,也許時機未到,他就是不肯說出口。我為自己的過度期待而患得患失、且沮喪生氣。

 

我以為,人是一種極度樂觀卻極為可悲的動物,因為人為了生存,為了所愛的人事物,為了想像中的美好未來,我們不得不樂觀進取,耐心等待,只為了真正的美好終於實現,哪怕我們不知道要等幾天,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也許是能力有限,也許是遇見的人事物不對,也或許是時機不對,很多人終其一生等不到那一天;或說,太多人對自己人生的期望值總是大於自己的能力值。

 

擁有這樣強大信念的人看起來很可悲,但是卻又很幸運,至少他的信念一直支撐著他樂觀面對自己的人生;他的信念使他的人生一天比一天更加完整。如果我們無法相信自己,相信別人,從人與人的交流互動中慢慢壯大自己的信念,那麼我們可能當不成小丑,更當不成大衛。

 

 

 

2012.01.09補記

arrow
arrow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