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0111.jpg  

1/11,一歲九個月又三天。

 

親子關係裡,對彼此而言,對方都是無可取代的存在;對彼此而言,對方的付出都是獨一無二的關愛。對一般的小家庭如我們,父母就是孩子的安全感來源;就算父母再忙,孩子也要其中一個陪伴他。如何得知孩子有無安全感?情緒穩定與否是重要指標。

 

移轉安全感很困難,只能慢慢分散安全感,直到孩子建立對某人專屬的安全感。以我們家而言,從小勛出生至今,除了在月子中心的三十天,主要照顧者一直是媽媽。六個月以前,由於爸爸工作晚歸,小勛和爸爸是很不熟的,當媽媽不得不休息,把他交給爸爸,爸爸是怎麼安撫也不得其法。後來經過我們夫妻的溝通,慢慢地從三人一整天的相處,至後來媽媽出門讓爸爸與他獨處兩至三小時,甚至在他一歲三個月的時候,媽媽北上逍遙讓爸爸與他獨處一天多。以上都是分散安全感的正面例子。

 

沒有人在孩子出生就知道怎麼當父母,於是新手父母難免走了很多冤枉路。記得去年過年在台南幾天,小勛的作息就日夜顛倒幾天,而且因為我們一個月才回去一次,他對台南環境的熟悉感尚未建立,每次回去必先大哭一小時;公公又愛搶著抱他,面對不甚熟悉的味道與臉孔,他只是哭得嘶聲力竭,哭到精疲力盡,哭到抱的人放棄交還給我。又或是逢婚喪喜慶孩子不得參與,將他交由爺爺或外婆,他可以不吃不喝一下午。記得去年二月,他才十個多月大,我們為了赴喜宴把他暫交由我媽照顧,結果他不吃不喝也不睡六小時,一直到看見媽媽的臉,確定是媽媽之後泫然欲泣,然後我們母子倆非常戲劇化地相擁而哭。以上可以說是分散安全感的負面例子。

 

在處理許多攸關孩子權益的時候,父母如果不是不知道,就是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因而時常犧牲孩子。對孩子而言,尤其是嬰幼兒,主要照顧者的存在與陪伴就是他的安全感來源,即使是因為時常出外與人互動所以比較不怕生的嬰幼兒也一樣。

 

主要生活環境也是孩子的安全感來源。在孩子作息固定下來之後,在家就好吃好睡;新鮮感會讓孩子精神特別亢奮,或說陌生感會讓孩子精神特別緊繃,在外吃少睡少,都屬正常現象。因此在孩子三歲以前,在尚未建立安全感之前,不得任意更動主要照顧者與變換生活環境,否則孩子的作息與情緒會特別不穩定。不過行文至此,不禁思考:孩子的情感依附在照顧者比較多或是生活環境比較多?

 

以將近兩年的相處觀察,當孩子對人事物的興趣建立起來了,依賴主要照顧者比較多或是主要生活環境比較多似乎是case by case。如果不要將孩子在外吃少睡少視為不正常,當我們回台南,他爺爺或利誘或強行帶走使爺孫倆獨處,只要有3C產品或車子他都很好安撫的。然而當新鮮感消失,對新奇事物的眷戀不再,他又會回過頭來找媽媽,找爸爸。在他出生的前三個月,曾經讓他與外婆在家獨處一兩小時,不過都是大哭大鬧的;後來似乎沒有發生過爸爸媽媽都不在家,讓他與某人在家的相處經驗,樣本數為零的情況下,無從得知其反應。

 

總之,安全感是時間累積起來的。當孩子與父母(主要照顧者)在家(相對熟悉環境),他的情緒相對穩定;當孩子與父母(主要照顧者)在外(相對不熟悉環境),他的精神特別亢奮,入睡有困難;當孩子與爺爺(次要照顧者)在外(相對不熟悉環境),他的精神特別亢奮,入睡有困難;當孩子與剛認識的親友(非照顧者)在家(相對熟悉環境),他的精神特別亢奮,一歲前入睡有困難,一歲後入睡無困難。可以說,白天面對相對不熟悉的環境與人,孩子情緒可以勉強穩定;夜晚面對相對不熟悉的環境與人,以及累積一整天的疲勞感,他的情緒就會特別不穩定。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夜晚遠遠大於白天,疲倦的時候遠遠大於清醒的時候,不開心的時候遠遠大於開心的時候。

 

 

 

2012.01.31補記

arrow
arrow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