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壁花男孩  

書封很有青少年那種「想說卻又不敢說出口」的無助感。

 

當初憑著一股喜愛妙麗的心情,租了這本剛下映的電影的原著小說。

 

這一時間點,國內已有中譯小說、也正值電影上映期間,於是很多人可能會落入「電影和小說,先看哪一種」的兩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變得很在乎「時間順序」這回事。如果偶遇一個我很好奇的故事,我會先回家查一下資料,大致瞭解原創者、出處、大綱等等再決定要不要繼續看下去。

 

高中時代搭上哈利波特的小說熱,那時候電影是趕在小說後面拍的,但是可能拍攝工程太浩大太耗時,也可能是小說太教人著迷讓人很快就翻完,原著小說出版與電影上映總是隔一大段時間,連續七集我都是先看小說再看電影,似乎如此一來就有一種從頭至尾全程參與哈利波特與其他角色人生的錯覺。

 

有些經歷隨著時間過去,但是那些因著經歷而生的思想與感覺卻不一定會隨著時間離去,反而隨著時間逐漸堆疊累積。而那些思想與感覺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它們屬於自己;它們完整了自己。

 

不過很多負面的、痛苦的、不愉快的知覺,在我們還沒有能力準備好面對之前,有些人的大腦會暫時啟動自我防禦機制,幫助遺忘那些有害自身的知覺;而有些人則暫時逃離那個環境,重新開啟另一段人生,卻仍舊活在遺忘不了的痛苦裡。

 

壁花男孩的筆觸輕而淡,運用書信體書寫一個青少年對人生的困惑、無奈、感傷。大部分時候主角就像一個旁觀自己生活的局外人,似乎隱隱希望有另一個局外人能夠分擔他這些細膩的、無從訴說的、不為人知的感受。

 

主角其實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但是我們都知道,十五、六歲之後或者更早,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與疑惑並不是光靠父母就能夠替我們解答的。很多時候需要他人,很多時候需要時間。

 

這些書信只是主角高中生活的側寫,更多的是關於童年的他還擱在心裡的模糊記憶。主角將這些日記當作書信寄了出去;這些信件寄到一個陌生人的信箱裡。他不期望獲得迴響,但是他將對方當作一個親密的朋友;一個只聆聽他而不評論他的朋友。

 

若說兩歲至三歲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十五至十六歲(或者更早)就是人生的第二個叛逆期。所謂的「叛逆」只是由於我們開始以為自己有能力發揮潛能改變舊有、嘗試新鮮,好像我們可以更認識自己,也可以更認識這個世界。而這個時期會延續更長一段時間,直到我們覺得被滿足了,找到答案了,旁人才會開始覺得我們成熟了,或只是「不那麼叛逆」。

 

對照自己在青少年時期,總是被人取笑是「四眼田雞」、「書呆子」、「醜八怪」,父母偶爾失和讓我們害怕,交網友索取溫暖、體驗刺激,眼睜睜看同學不時被霸凌最後默默寫信請導師矯正狀況,或是喜歡別人與被別人喜歡等等。這些與查理不同的困惑,卻相同困擾著當時的自己。

 

人生就是這樣,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小說裡查理又一次「發作」,間接爆出他為何總是「旁觀」而不「參與」自己的生活,他之所以細膩、壓抑、平靜的性格也因此獲得了解答。

 

不管我們過去經歷了什麼人事物,它們都直接間接地打造出一個獨特的靈魂。不過在我們有智慧面對那些不愉快之前,還是先把它們鎖進一個別人打不開的保險櫃吧。

 

 

 

壁花男孩有特價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5120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壁花男孩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穗波 的頭像
    穗波

    穗波的日記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