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416日拍的,他才兩歲又八天,單字量已經很多,開口還是以單字為主;見人就叫阿公阿嬤阿伯阿婆叔叔阿姨,叫得旁人心裡甜滋滋的;當然,他叫爸爸媽媽是最~好聽了。(唉呦挖出兩歲的他來教我又看得忍不住笑中帶淚

 

不知為何,這陣子孩子的爸追民視風水世家追得很緊,每晚回家一定都要打開電視看劇情走到哪裡,害我也跟著看跟著入戲。而張小勛啊,除非螢幕跑出巧虎米老鼠或他認得的交通工具,否則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他大部分時間都自己玩積木玩拼圖找哀配看youtube

 

某晚我們照常在客廳看風水世家,張小勛在一旁也照常玩他自己的,才聽見演員講完沒多久就聽見他說「思思念念」(台語讀音近似ㄙㄨㄙㄨㄌㄧㄤˇㄌㄧㄤˊ)。我跟他爸都楞了一下,然後不約而同地哈哈大笑!

 

三歲以前的孩子學語效果最好了。很多人都說張小勛沒有什麼「臭拎呆」,仔細想想,他並不是沒有過,只是那段時間很短暫。記得他一歲半過沒多久才開始頻繁講外星話,大部分時候是他玩得很盡興的表現,有需求的時候才會企圖說些想要讓我聽得懂的單字。兩歲前後他開始試著一次講四五個字的外星話,有時候更多,會結巴會卡住,但那時候我真的有感受到他很努力地想要表達些什麼了。然後某天一覺醒來──真的是某天一覺醒來──他就不再講外星話,可以很清楚地講六七個字,而那時候才差不多兩歲三個月呢。

 

我想,一來我不是個很多話的媽媽,張小勛自然很快就學會抓重點;二來我講話速度沒有很快,音調或咬字他也可以聽得清楚些。嗯,還有一點是,我出門都抱著他,於是都在他耳邊說話,他剛學的單字講不輪轉我都會不斷重複、速度放慢一些、甚至直接讓他看我的嘴型。孩子剛開始都是學我們講話的音調。音調第一,嘴型第二,舌頭第三。孩子舌頭不夠靈活可以理解,但音調與嘴型是我們可以努力表現出來讓孩子模仿的。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完全是白紙一張,他們對語言的概念就是耳朵聽什麼,嘴巴就說什麼。有些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買了很多中英日文CD天在家播放,不知道學習效果有沒有更好更棒,但是除了偶爾播放輕快的音樂,我寧可留白讓他去聆聽、去觀察、去消化屋裡屋外的動靜。家裡沒有那些學習CD作為背景聲音,我想講話的時候才開始向孩子介紹他正在摸的東西叫什麼名字、我們在路上看見的是什麼東西、我們正準備出門去哪裡。

 

換句話說,孩子沒有什麼中文英文日文韓文德文的概念,他們學得很快,但是也忘得很快。想要孩子記得並運用,父母就要常常說給他們聽。這是以單字而言。不管想要學好什麼語言,母語是最重要的基礎。不同語言代表不同世界,自有不同的運作邏輯。短時間教給孩子很多語言,他也許習得很多不同語言的單字;但要孩子說出一句語意完整的話,這可能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

 

以上是我對學語言以及觀察張小勛快三年累積起來的想法。我在他開始不說外星話之後才把他當作一個「像大人那樣可以說話的對象」,對話內容還是以中文為主;等到他一句話可以講六七個字之後我才開始在對話裡添加英文,這時候中英比重還是九比一甚至更少。而現在,他也會跟阿公阿嬤對話,對話當然難免添加台語了。偶爾他打翻水或又一不注意尿褲子讓我得用力忍住罵人、改口「ㄚˇㄏㄡˋ」,後來聽見他在類似情境說出口,或是孩子的爸教他「金促咪」,他就跟著說跟著笑的樣子──這些都是初學語言的樂趣耶。

 

我的意思是,不管父母有意想要讓孩子學成什麼語言,請別急切得讓孩子感受到那種不得不學會的壓力。父母保持溫和平靜的說話音調,時時給予孩子親親抱抱的鼓勵,讓他感受到學語不僅讓自己跟爸爸媽媽更親密,也讓生活因此變得更豐富有趣,如此才能賦予孩子更多學語的動力。

 

 

 

arrow
arrow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