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印象中,這已經是第三次。

 

七月的夜晚,雖然室外涼快,但室內卻感受不到涼意。十點多準備睡覺,先進臥室開了冷氣降溫,但小子還不肯睡,拿著玩具進進出出的。孩子的爸在客廳呼喊,「又有人在罵小孩了」。我一走出沒有開窗的房間,女子的叫罵聲就從陽台未緊閉的窗戶與同方向的浴室窗戶灌進來。看一下時鐘,「十一點多了耶。」

 

這天大學指考才剛結束。依稀記得大學學測某一晚也曾聽過這名女子的叫罵聲,同樣也是晚間十一點多。那時候剛搬家,對於鄰居的臉孔還不熟,待在家一聽見外面稍大的聲響都會想要關心一下,甚至有人在樓下爭執會忍不住開窗一探究竟。學測那晚聽見那個叫罵聲持續了半小時,持續那麼久卻沒聽見其他人的聲音。可能距離太遠聽不清楚,可能其他人的聲音被蓋過去了,也有可能她是握著話筒跟別人對罵,但更有可能是一個媽媽在罵小孩──如暴風雨般的怒罵中,我隱約聽見「考成這樣出社會要做什麼!?」

 

即使我主觀臆測被罵的小孩可能是名高中生,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並不能證明什麼。後來有一次發生在白天,基於擔心問了一下管理員,他說那是媽媽在罵小孩,她是一個單親媽媽,一個女人帶著女兒,很辛苦什麼的。管理員講台語,我台語不好,一時之間只聽見這些資訊,只確定不是十二歲以下的孩子在承受這個巨大壓力就好。

 

後來才聽說,這媽媽跟我們就住同樓層,使用同一部電梯,而且我已經跟她碰過幾次面了。我看見她大都是一身套裝,短髮以及服裝用色顯現出精明幹練的模樣。但是根據她家門前擺放的鞋子,根本看不出來她有女兒,而且我至今還沒有在進出的時候看過她女兒,因此我一直覺得她是獨居女子。或許她高中的女兒總是將鞋子放在屋內,也或許她女兒已經長得跟她母親身形差不多高,於是她們的腳差不多大,也於是讓人分不清屋裡住了幾個人。

 

在善用情緒、語言與肢體來展現權威的父母面前,孩子可能直到成年都還屈居弱勢。雖然這媽媽並不是天天「發作」,聽不出來有沒有打小孩,也聽不見小孩大哭,但是一方透過怒罵所展現的強勢與另一方選擇沉默而呈現的弱勢頓時形成鮮明對比。

 

在目前凡事講求人權的時代,如果動用暴力不是為了保護弱勢,即便是以教育孩子的名義也不容許,那在很多非常時刻只會讓父母非常無力。是說暴力是父母維護威權的唯一法,而只是一項非常手段;既然是非常手段,那代表只有在非常時刻才會發生,而非常時刻可能是孩子有意無意地讓自己或他人瀕臨危險的時刻,也可能是孩子一而再而三的挑戰我們早就已經告知過的底線。

 

人身安全不能開玩笑,這應該是所有父母的最底線。我國小有一次放學回家晚了,阿嬤就在距離我們家最近的巷子口等我,而我在正要過馬路的時候看到她,以為我晚回家就要被罵了,於是過馬路的時候急得差點被車撞到。一回家外婆就拿衣架抽了我好久,當下以為被修理是因為我晚回家,可是長大後才理解那是因為我沒有好好過馬路;阿嬤站在巷子口只是為了等晚回家的我,卻目睹了那驚悚的一幕,她只是以憤怒來掩飾她差點就要失去孫女的不安。

 

理智告訴我不該打罵孩子,但情緒偶爾還是會瀕臨崩潰地出手。我媽曾經說過,教訓小孩的時候,應著重在道理,而不參雜情緒。然而情緒有時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你的理智尚未察覺不妥時,你的情緒就會率先警告你了。那時候除非你有辦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否則再怎麼對小孩有耐心你還是會忍不住對他生氣。

 

雖然不知那女兒的成績或其他表現是差勁到什麼地步,但是那媽媽實在不需要對孩子以大聲謾罵長達半小時的方式來善盡她為人母的教養責任,尤其是在晚間十一點多,尤其是她在開啟這個教養模式之前並沒有關門閉窗。我們才來這社區還沒一年,她以這樣的方式讓我們知道她的存在,也間接讓我們知道她女兒的存在,但孩子年紀再怎麼小再怎麼懵懂無知都還是有自尊的啊。

 

關門閉窗教訓孩子並不是在掩飾父母的罪行,而是在給孩子留面子。倘若打罵孩子實屬不得已,那麼就該關門閉窗,如同胡適在小時候說出「老子都不老子了」這種不得體的話,母親不得不忍住脾氣回到家才修理他。教訓孩子不等於羞辱孩子,既然用了打罵的激烈手段,父母可以不顧自己的面子,但不可不顧孩子的面子,否則每次打罵都只是將孩子推得更遠,特別是面對正值年輕氣盛的青少年。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孩子的面子
    全站熱搜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