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許多社會議題值得我們關心,但可能我已經很久不看電視新聞,只是跟著朋友臉書發佈的狀況去瞭解他們關心的議題,至於自己倒是以很疏離的眼睛偶爾觀察事態的發展。

 

尖銳地說,沒有時間也沒有多少金錢的窮忙族才有藉口不關心社會議題,像我這種看起來賦閒在家除了陪小孩真要掙出時間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的人不關心社會議題大概就會被說成冷漠吧。

 

菲律賓槍殺我國漁民,台灣爭領海主權,爭國家尊嚴;政府強制徵收大埔土地與強拆房屋,有人爭居住自由,有人爭地方進步的鑰匙;義務役在軍中被虐死,人們爭基本人權,爭事實真相;……

 

突然想起大學畢業時在安親班打工的一件事。有個小孩很聰明但很不討喜,他爸爸媽媽都是政大畢業的聰明人,小孩在應對進退上就沒有該年紀的天真無邪,反而會耍小聰明,他才小學四年級講話就給我得理不饒人的感覺,但是當然他在父母面前一定是乖巧有禮貌的,聰明的小孩一定知道要在父母面前裝乖,如此一來不論發生甚麼事情才能在父母面前取得支持。

 

他有報名上英文班,但是有陣子連續好幾次上課時間到了,他還藉故蹉跎不進教室上課,總是老師教室門關上了才敲門進去,老師問他遲到的理由,有時候說是為了先寫好學校功課,有時候則是什麼也說不出口,而且有幾次影響同學也影響老師上課的紀錄。我不明白教室裡發生了什麼事,但是某次他又遲到了,老師非常生氣,就推他出教室的門,請他那堂課不用進去上了。課後老師跟主任說,那小孩一而再而三地遲到,她在上堂課他又遲到的時候就已經跟他下最後通牒,下次再遲到超過五分鐘就別進教室,因此這堂課不讓他上,只是實踐她的承諾而已。

 

看在我眼裡,老師也只是想給那男孩一次教訓,畢竟那小孩仗著自己學得快,可能之前也已經學過一些,對老師和同學就沒有給予基本的尊重。可是你要教導一個小孩學會尊重,最快的方式通常都不是最好的方式。那老師是憤怒中夾帶權威請那男孩離開教室,我還記得男孩既生氣又委屈的樣子。

 

老師課上完向主任交代她剛才的行為就離開了,但家長來的時候主任卻不在,小孩的委屈一看見媽媽就全部倒出來了,加油添醋是少不了的。悲慘的是那時候站櫃檯的就是我,那媽媽一古腦兒地對著我批判那老師的不對,她付了錢,小孩就該享有他基本的受教權云云,然後就問我,如果是你會怎麼看?

 

我整個傻住,支支吾吾很久,最後我只能跟她說,很抱歉讓孩子發生這種事,但是你問我怎麼看老師的行為?我只能說,基於立場我不方便說什麼。

 

我從來都不知道自己這麼官腔,當時就已經有這麼點唸國政的天份。但是那媽媽理解了,我一講「立場」二字,她就不再刁難我了,等到主任回來再回電給她一個解釋。

 

每個人都有想爭的東西,但那也要你有沒有立場,以及最重要的,你有沒有實力。這個社會就是這麼現實,在你還沒有力量之前,等於沒有立場說話,若你想要有所為,只能先累積自己的實力。

 

實際上將視野放寬、放遠一點,地球普羅眾生裡只有人類在談財產權、談居住權、談生存權;動物之間的恃強凌弱不過只是生物界的循環,沒有誰被誰取代,大家共存生生不息,只有人類特別強調自己要「永續發展」、要出類拔萃、要留名青史,可是所作所為卻是持續不斷地在損耗地球有限的資源。

 

事件本身屬中性,但隨人以及其自身權益有無增減而解讀為對或錯。如果國家政策(社會風氣更難改)不鼓勵人民名下擁有房地產,但還是給予基本居住權,也就不會有將房地產當作投資標的來不斷拉高房價以及因此衍伸的諸多問題;如果真心為後代著想,就不要留下太多房地產給後代,你以為後代從此無須為現實操心,但結果只是讓許多家庭手足不睦而已;如果社會風氣鼓勵租房而非買(很多)房,並鼓勵人民培養國際視野,支持人民出國求學工作學習新技術,那在地小人稠的台灣可能就不會發生這麼多層出不窮的爭產事件。

 

歷史上有太多戰爭因土地而發生,因「擁有什麼」而發生,因「沒有什麼而去掠奪什麼」而發生,而這些或大或小的戰爭都還在世界各地持續發生。我們不是以色列,也不是新加坡,我們也不是芬蘭,她們都是小國,她們的土地都不大,但是她們在國際上都有發聲的空間;而台灣政府對外發言沒有立足點,對內也滿足不了人民,累積起來的民怨就凝聚成一股愈來愈強大的動員力量。

 

也許人們對於「安居樂業,自給自足」可以有更新的定義,相爭的原因就不會一直繞著土地和房子打轉。但不管是為了保護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或是為了捍衛自己與所愛之人的權利,我們只能不斷充實自己,以爭取發聲甚至改變的權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對錯 權力 權利
    全站熱搜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