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著墨於要怎麼寫下這兩天的想法,剛才不過跟先生提之前寫凱文怎麼了這部電影的點閱率突增,他就反問我「你有沒有想過那個人來過你的部落格?」這句話讓我立刻產生防禦心態,但是也讓我反省既然部落格處於開放狀態,我寫什麼不僅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來部落格的人負責,因此下筆的主題與口氣必須更為謹慎。
去年看完凱文怎麼了的電影與小說之後,其實一直很想好好寫小說帶給我的省思,但不得不承認電影版那篇我寫得沒有很好,以有限的文筆要我馬上再挑戰寫小說版,我怕徒勞無功還會壓縮到寫其他主題的時間,而且老實說這個議題並不討喜──美國日本有無差別攻擊,但關我們台灣什麼事啊!
受美國與日本文化影響甚深的台灣,從來沒想過這種事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透過電視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等媒介,這起駭人聽聞的事件過程很快就被傳播開來。無差別開放的資訊對十八歲以下的孩子而言實在弊大於利,在家長還不確定如何與心智尚未發展成熟的小孩討論諸多嚴肅或複雜的議題之前,強烈建議家長大幅降低電視電腦與智慧型手機在生活中佔據的比重,還有避免許多帶有暴力性質的視聽娛樂。
這件憾事發生之後,很多人怪加害者的父母失責,也怪社會冷漠,也怪媒體成天報導腥羶色。譴責這件事已經有很多人在做了,究責這件事也有執法機關在努力了,即使我只是一個小小螺絲釘,但我既為人父母也是社會一分子,能夠從這起事件得到什麼教訓?能夠為這個社會付出什麼貢獻?
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好壞,但一定有相對的好壞;再好的事物也有壞處,再壞的事物也有正面影響。就像法律立意是為了保障全體人民的權益,但是有心人士就會鑽漏洞或是利用法律得到更多利益;我為這起事件的受害者家屬感到哀慟,但是負面教材還是有其正面意義。我必須說大部份人都是醉心於權力的,追求權力無非為了得到更多自由。從小到大看著自己的父母照顧我們、保護我們,我們也被父母要求、並逐漸自我要求自己努力成為一個更有力量的人。可是當我們變得更有力量,力氣是否使對了地方?權力可以讓人獲得更多自由,但自由也有可能變成傷害他人的暴力。之前提過刺蝟男孩這部戲就是在講青少年誤入歧途的故事,經歷人生第二個叛逆期的青少年身心正值快速的成長,如果身邊沒有睿智的大人為他們導航,心智尚未成熟的他們將難以安全度過這段時間。
基於人都渴求權力的前提,這也是為何以暴力或犯罪為主的視聽娛樂能夠快速獲得大眾注意的原因。很多人會說那個人父母有問題,現代社會也有問題,媒體也大大有問題,但是暴力電玩是不是躺著也中槍?但請容許我反問這些護航者,大人餵養小孩帶有暴力性質的視聽娛樂,就像大人餵養小孩高熱量低營養的垃圾食物,就像大人自以為無傷大雅地對小孩開玩笑那樣,大人如何確定孩子們在這些「多元而複雜」的糧食(不管是被腦袋吸收的還是被身體吸收的)中,能夠清楚的認知哪些對自己真正有幫助、哪些應該要節制甚至避免呢?
孩子有時候做噩夢會哭醒,我們大人偶爾也會被噩夢嚇醒,不管那夢境有沒有發生過,總是要等清醒了心情還不能平復。夢境很多時候是想像力在作用,有些是現實已經發生過或是我們希望或是害怕未來發生成為事實。有許多電影或小說將想像力發揮到極致,可是逼真的暴力畫面一旦被具體呈現出來,對於許多心智發展不成熟的閱聽者而言實在很有害,況且滿十八歲可不等於心智發展成熟啊。
我有很多親戚都有長時間投入線上遊戲的經驗,那對我來說完全是一個未知領域。我不知道他們想要從那些遊戲中獲得什麼,但對我來說那是一個很浪費精神和時間的活動。我相信那些遊戲很多人玩是因為很好玩,但是有很多人耽溺其中爬不出來;我也相信自己的自律性不足,所以更不該碰容易讓人成癮的事物。
我們既然假設小孩是一張白紙,那教育就是一段漫長的洗腦過程。在帶兒子以前,我以為小孩這張白紙代表無汙染;可是帶他四年,我發現小孩對萬事萬物的認知是接近中性的。他會好奇,沒有害怕;他會問為什麼,也會基於好奇心想要去探究。孩子沒有能力分辨是非對錯,當孩子做對了大人拍手鼓勵,當孩子做錯了大人搖頭傷心,他們都是從這些反應慢慢累積辨別能力。
過去你給小孩什麼,未來小孩就回饋你什麼;你溫柔而堅定地灌輸小孩什麼知識與道理,小孩未來就會以那些知識與道理為基礎去建構並傳遞他所認知的世界。你給小孩暴力電玩的目的是想讓他安心?讓他別煩你?讓他覺得被愛?還是讓他學習怎麼戰鬥生存?有很多帶有暴力性質的視聽娛樂,在給小孩之前真的要請父母先問問自己的初衷。
可是如果這些視聽娛樂不是父母給的,而是由小孩學校乃至於社會帶動的整體風氣呢?我還在安親班打工的時候,當時小學五六年級的男生對電玩遊戲非常著迷,話題不是繞著女生轉,而是繞著遊戲怎麼破關,他們大部分還是很單純可愛但是也很無腦衝動。感覺得出來那些遊戲對他們來說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這些遊戲可以讓他們輕鬆融入同儕話題,雖然我不知道那些遊戲在離開學校回到家裡佔他們多少時間,不過有幾個孩子的確是透過遊戲去排遣學業上的壓力與挫折。就像我在國高中也看了很多漫畫很多小說,可是我記得我小學三年級之後可都是一回家就先寫功課的乖乖牌。如果該做的事情遲遲沒做完,其實也無法好好享受漫畫和小說帶來的樂趣。如果小孩很有做事分寸,那父母就可順其自然;但若小孩無法拿捏做事的優先順序,父母怎能就此放任不管?
現在小孩的升學壓力普遍都很大,因為家長乃至於社會都普遍看重特定的成就,可是我真的覺得如果小孩不傷害別人,就算去學怎麼修車弄得全身髒兮兮也沒關係。如果父母在小孩犯錯的時候能夠啟發他的罪惡感、教會他真心反省並誠懇的道歉,不管小錯大錯都要詢問他原因並告知他可能的後果,如此才能期望孩子在翅膀漸漸長硬了的過程中學會將力氣用對地方。
生命教育必須從小做起,對他人生命是否能夠無差別尊重,尤其傷害別人絕對不可以拿來開玩笑,即使是無心之過都應該讓他接受懲罰好清楚事情的嚴重性。說到開玩笑這件事,我不喜歡小孩覺得好玩就強迫別人接受的玩笑,但是我知道有很多大人是用這種拙劣的方式與小孩互動,而小孩就難免從大人身上學到這種互動模式。我必須一直說服自己也許可以藉此訓練他有幽默感,但是也會不時提醒他對別人開玩笑的行為不可取。
其實我並沒有把那個加害者當作孩子,畢竟他已經二十一歲是法定成年人了,我相信他跟凱文一樣都相信自己可以為此負責,因為他自己跟凱文都展現過想做「一件大事」的企圖心,兩者皆對家庭與社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不過差別在於時機與動機:一個已法定成年,一個差三天法定成年;一個是現實挫敗讓他耽溺於虛擬電玩,一個是覺得現實生活無聊透頂。一個沒有被愛的感覺,一個似乎是被溺愛了。
直到現在還是很想問:這個世界那麼大,可以做的事情那麼多,為什麼他們執意要做傷害人的事?為什麼他們將這種事定調為「做大事」?我相信那個加害者是與社會嚴重脫節的;我不相信一個重視親友或社會觀感的人會做出這種事。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培養跟孩子一起散步、閱讀、下廚、吃飯、聊天、幫助別人的習慣,透過持續地一起做這幾件小事與孩子累積情感,不管以後父母工作有多忙碌,孩子的課業有多繁重,只要那條情感連結沒有斷,孩子就會重視我們的感受,也許就不會做出讓父母傷心,甚至造成社會動盪的事。
寫了這麼久似乎著墨教育最多,這是由於我自己是一個媽媽,還是相信教育可以帶給我們希望,不論家庭教育基礎有沒有紮實,進入學校教育就要開始接受第一階段的挑戰,但是也讓孩子藉此檢視並對照家庭與學校教育的異同。不過現代孩子所面對的學習環境雜質實在太多,由於資訊無差別開放欠缺過濾功能,而過濾功能的發揮目前只能辛苦父母與師長;不要說家庭教育失能,學校教育失能,連社會與媒體的再教育功能都早就失去了罷。
就像許多社會問題的反映,其結果並非單一原因促成。這起事件讓我這兩天重讀凱文怎麼了的小說,想要藉此去尋找關鍵的原因並且避免憾事再度發生;但可能就像思考的藝術想要告訴我們的:「人類的思考並非完美無瑕;它十分拙劣於抵抗錯誤。即使在不受迫的情況下,我們也會往特定的地方犯錯……」雖然去年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我整個大憂鬱,但是這兩天重讀我找到了一絲希望。凱文在滿十六歲的前三天犯下罪行,這讓他能夠不用負成人的重責,他受媒體訪問還很有自信地說這個嗜血的社會需要他,由此可見他當時完完全全沒有罪惡感;可是在滿十八歲的前三天,一向都會去探視他的母親終於有勇氣問他到底為什麼這麼做,不同於兩年前的自信篤定,他最後給母親的答案是「我以前以為我知道,現在我沒那麼確定。」雖然我們無法逆轉憾事的發生,但是只要我們懂得反省,修正再修正(不論思維與作為),未來就有希望。
總之我認為父母還是為小孩把關的首要防線,不能什麼都推給學校社會和媒體,輔導級以上的新聞資訊和影視娛樂別再給小孩了,畢竟大人根本無從確保小孩已經完全懂得如何分辨那些是非對錯,真的想要達到教育的目的,還是請回歸紙本與有聲書為主要教材吧。家庭之外的社交圈也很重要,有事沒事就關心親朋好友近況,想念他們就直接付諸行動吧;外出記得好好揹著可能會被視為累贅的大包包和長柄雨傘,最好還有哨子與防狼噴霧,它們在關鍵時刻一定能夠發揮作用。
還有幾篇不錯的文章,標題與連結如下:
慎防模仿效應,媒體應善盡把關責任
http://www.peoplenews.tw/news/bf69fd72-cd93-4676-bd7c-0c6046565a30
安全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http://www.gvm.com.tw/webonly_content_2513.html
鄭捷在江子翠的隨機殺人,台灣社會所忽略的關鍵
http://dreamsky0609.pixnet.net/blog/post/367877024
2014.05.23完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