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星期四晚上一家三口依往常去逢甲,孩子的爸去球場打球,我跟兒子去操場跑走兩圈就去夜市,買了點吃的就在學校裡水池前不遠的階梯坐下。我們將就著黑暗中微弱的燈光下吃喝,同時有一群大學生就在水池前追來追去,最後他們之中有人跳進了水池裡,兒子一邊吃一邊問:「有人跳進水池裡了!那裡不是有牌子說不能玩水嗎?」
話頭不是我起的,但我就忍不住說些有的沒的:「那些哥哥姐姐是逢甲大學的學生,他們只是在做很多大學生會做的蠢事。」
沒多久跳進去的學生離開水池,全身溼答答的去追其他同學。雖看不清楚他們每個人的表情,但笑鬧與尖叫頓時讓黑暗的校園變得好熱鬧。
兒:「可是不是有牌子說不能玩水嗎?為什麼他們還要跳進去?」
針對他的任何困惑,我盡量提出諸多可能:可能他們沒有注意到立牌,所以他們才跳進去?可能他們是這個學校的學生,所以他們知道水池並不深?可能他們只是覺得好玩,所以沒想到危險?
我知道我沒有好好回答他的問題,但有時候真的不是有沒有立牌的問題,而是我們自身能否及時察覺環境可能的危險,然後避開危險。
身為一個五歲小孩的母親,明白小孩就是富有好奇心,也阻止不了他喜愛探索的天性,那麼教導他在環境中保持警覺就很重要了。為什麼過馬路前要先停看聽?為什麼坐車一定要繫安全帶?為什麼在高鐵月台上要慢慢走?為什麼出門一定要牽好爸爸媽媽的手?而他剛好也是一個環境敏感型的孩子,他時常注意馬路上或各種交通工具上的標誌與立牌,像我搭高鐵很少翻椅背那一本,可是因為他拿來翻、我就跟著看,才知道原來氣球不能上高鐵,才知道原來每節車廂有六具破窗槌。有些大人(包括我自己)會因為小孩不識字就覺得他們什麼都不懂,可是大人卻不知道正因為小孩不識字,小孩對於圖像與符號的認知有時候比大人敏感,小孩也可能注意到大人沒注意到的盲點。
看見那群大學生,我想起幾年前東海大學女學生被灌高粱致死的意外。那些灌酒的學生不知道強灌別人高濃度酒精的危險性,結果那女學生從此就醒不過來了。
最後我告訴他:「有些事情看起來很好玩,但是其實有它的危險在。不要別人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做任何事情之前,先思考會不會讓自己或別人受傷害。」
#意外與我們之間的距離其實很近
#醫療資源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有限
#安全比玩樂更重要
#知識可以保護我們遠離危險
#請對環境保持謙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