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0(052).jpg  

仰望專注於玩弄爸爸皮帶的孩子。換個角度觀察,也會有不同的體悟與感受。

 

對門鄰居住著一對母子,媽媽四十出頭,兒子二十歲左右。常常聽見那位媽媽破口大罵,因為平日他們為了室內通風,總是大門敞開;只要我們在客廳活動,也剛好沒把門帶上,就會無意聽見幾句。她破口大罵的對象可能是兒子,也可能是話筒的另一端。

 

最近一次聽見的關鍵句,是媽媽質問某人「知不知道我這幾年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以下霹靂啪啦不知云云。我不是當事人,也不清楚她這幾年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雖然我的父母稱不上恩愛,但是即使養育四個小孩的生活不好過,他們好歹也攜手走過將近三十個年頭。他們也曾鬧過離婚,不過當時我們還小,他們還懂得不該在小孩面前爭吵的分寸,一切都是等我們大了才知道。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很容易定型,因為人是習慣的動物,你看到這個人,很習慣就會想到什麼話題,很習慣就會產生什麼情緒。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自我要求,力求上進,否則再親的親人,再好的朋友,每次碰面淨是抱怨生活,未免乏善可陳。

 

那位媽媽很喜歡講道理,從義正詞嚴到粗聲粗氣。我知道那是一種關愛親人的方式,對象通常是自己的孩子和伴侶。會選擇這種溝通方式的理由通常是愛之深,責之切如果你不是我孩子,我何必發脾氣;如果你跟我沒關係,我又何必處處管你?

 

對於孩子的爸,我覺得我已經度過這個階段。關於他讓我憂心的肥胖與健康,事業或工作,我不再多嘴。大家都是明理人,沒有做不成的事,只有不想做的心。等他覺得需要幫助,主動找我談,我們再針對問題討論,擬定解決辦法就好了。

 

對於小勛,我覺得我才要進入這個階段,這種美其名為愛之深,責之切的溝通方式。在這個似懂非懂的時期,他有時候給我好多驚喜,有時候又讓我好不生氣。更多時候,伴隨著管教而生的挫折與無力感將我籠罩著,我無計可施,我面目可憎。

 

管教孩子的時候,重點應該放在客觀的道理,而不是放在主觀的情緒。抑揚頓挫也許可以加強道理的本身,情緒激昂反而容易模糊焦點。又,很多道理是做出來的;說了卻沒做,就是空談,就是放屁。說多了不過就是希望對方照你的意思做,那還不如收起你的情緒。生氣好比發功,一頓脾氣發完,力氣也用盡了。不如把力氣留給自己,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總好過一頓脾氣發完之後面對的不變與空虛。

 

能力不足的人,更應該認清自我。把時間用於抱怨與憎恨,不如用於玩樂與學習。可惜,抱怨與憎恨向來是無能之人的專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