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1(011).jpg   

講不聽的年紀,要不放手任由孩子去,媽媽自個兒膽戰心驚;要不就出手干預,讓他老大不高興。

 

快樂的時候只需要感性,享受快樂的情緒;不快樂的時候卻需要理性,找出不快樂的原因。

 

當我們開心快樂高興時,沉浸在這些正面情緒裡,盡情感受人事物帶給的美好;但是當我們悲傷憤怒痛苦,感性的一面讓我們沉浸在這些負面情緒裡,理性的一面卻提醒我們追根究底。

 

大人如此,小孩亦同。

 

孩子的生活以父母為中心,孩子的快樂就來自父母,不快樂也來自父母,尤其是尚未進入團體生活的小小孩。在孩子的世界裡,快樂不需要理由,不快樂卻非常需要理由。

 

好奇心旺盛的小勛,除了遠遠看到某事物會一面指著,一面發出近似海豚音的咦,吸引我的注意力,要我告訴他那是什麼;就近看到一定會想自己摸兩把,再拿給我瞧瞧。但是出門在外,他拿到的東西除非屬於大自然,否則都要由我物歸原主,或請他放回原處,一沒處理好,他就鬧脾氣。

 

精力旺盛的小勛,在家也是走不停。玩具四處落滿地,他也不以為意,踩著玩具當樂趣,因為可以看到媽媽驚嚇的表情。不出手制止,媽媽誇張的臉部表情和聲音,他都當作鼓勵;不得不制止,他就鬧脾氣。

 

孩子的世界裡沒有是非對錯,不分你我,安全與否。很多時候,他只為玩樂;更多時候,他只為得到認同。孩子愈來愈大,出門在外的機會愈來愈多,關於自身安全,你我之分,愛物惜物等觀念的建立,需要父母的時間與耐心。

 

灌輸以上觀念難免同時剝奪孩子玩樂的權利。父母不要把自己和小孩逼太緊,被拒絕被打槍數次,大人的面子都要掛不住,小孩的面子當然也要顧。當他表現好,只要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好棒;表現不好,就不厭其煩地告訴他為什麼不好,並提供選項由他去。

 

為人父母,只是比別人多一點同理心,多一點相信,如此而已。

 

 

 

2011.08.19補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