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khan  

圖片來源:IMDb

 

自從開始看刺蝟男孩,整個人心思都在刺蝟們上,中間其實看了幾部電影,但一直拖著不想動,等到真的想寫的時候,清晨卻又貪睡賴床。人生,唉呀!

 

在看我的名字叫可汗(My Name Is Khan, 2010之前,印度電影我也只有看過三個傻瓜(3 Idiots, 2009。這天是無意間轉到發現電影才正要播,也一直很好奇它演什麼,幸好兒子已經睡著了,於是就一口氣把它看完。華麗的歌舞與飽滿的情緒或許是現代印度電影的主要特色,有時候主角情緒表達太飽滿對我而言並不討喜;不過這部電影探討的主題很有教育意義,我覺得是一部非常適合全家觀賞的電影。

 

男主角可汗小時候就是個奇怪的小孩,不過你也說不出他到底哪裡奇怪。我很佩服他的母親,雖然她所擁有的知識無法告訴她兒子生什麼怪病,所擁有的能力也無法治癒她的兒子,不過她就是傾注全力地教養他,甚至幫他找老師一對一教學。可是可汗還有一個弟弟,母親的分身乏術無法取得弟弟的理解,弟弟對於哥哥的怪裡怪氣始終懷有嫉妒的情感,最終離開母親與哥哥前往美國發展。

 

這些人與人之間所發生的情感關係,可汗看起來是完全無法理解的,但也有可能他空有情感卻無法表達,不過除非你瞭解他否則這些你也無從得知。

 

我在帶兒子的過程中,對於亞斯伯格症候群才有初步瞭解。主要是由於他兩歲多的時候脾氣很壞,只要一個很小的點不對就爆發;不過他靜下來研究一樣事物的時間可以很長,那種安靜不是他偷偷摸摸做壞事讓你不安,而是你會忍不住在他一旁觀察他怎麼可以這麼投入一件事,那種平靜是你感覺得出來他非常享受一個人做事或是玩樂。這種不需要人陪就可以做的事,我們母子倆都說是「研究」。

 

陌生的人事物有時候不只讓他恐慌,甚至可以是明顯排拒的。讓我很困擾的是當家中有物品沒有歸回原位,或是只是臨時被放置在其他位置,他會非常地不能理解,而且一直重複訴說這件事。平常物品擺放的位置都應該固定,這點只要做好對他來說就很安心而且沒有異議。

 

還有一個很特別的是他對圖像記憶非常拿手,最厲害的就是我帶他散步的時候順便認車。OpelCitroënMitsubishi對我來說本來是另外一個世界,由於無聊帶著他散步而開始跟著認識那些符號,往後我們出門一點也不無聊,因為都忙著認路上的車XDDD。但其實我對於圖像記憶的能力並不那麼理解,我不知道這能力可以強大到他對於我們曾經去的地方與街景也是有記憶的,他不一定記得回家的路怎麼走,但是去過一兩次的地方他會記得。可能是在地有什麼人事物強化了他的印象,只是我的腦袋對於那些資訊並不那麼敏感。

 

當然安靜地而且長時間地做一件事並不困擾我,可是他的脾氣與習性讓我忍不住一直思考:每個小孩在兩歲這個階段都是這樣嗎?只是因為我不瞭解他,所以他脾氣很容易爆炸?這脾氣只要一發作,就足以毀掉我一整天?出門在外只要他發作,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是離開現場?有其他父母跟我有相同困擾嗎?他們的兩歲寶寶也會這樣嗎?

 

我將他平常行為模式直接打上孤狗搜尋,結果就跑出亞斯伯格症候群」。

 

啥咪?這是啥毀?

 

有一陣子我真的差點去填亞斯伯格量表,但是我實在不想擅自給兒子貼標籤,於是我繼續默默觀察他的行為模式,然後開始看探討亞斯柏格的電影。後來我告訴自己,不管兒子是不是亞斯伯格,也不管那些困擾我的習性會持續多久,這都不影響我愛他這項事實啊。

 

其實亞斯伯格(或稱「泛自閉症」?)的孩子很可愛,他們只是需要我們更多的耐性與理解。他們對於特定的知識非常拿手,但是他們卻讀不懂人類臉部表情所蘊含的情緒;當他們非常執著於某件事情就會一直去鑽研考究,不過他們可能要花很多時間甚至一輩子也無法理解親愛的人在生什麼氣、傷什麼心;一般人溝通都難免產生誤解,對亞斯伯格的誤解可能再放大數倍,而化解誤會或增進理解都需要時間,我們必須給他們更多的時間,主動幫他們打開更多扇認識世界的窗,他會因為信任你而更想認識你以及這世界。

 

但我的名字叫可汗不只談亞斯伯格,它更帶著我們去探討人與人之間的歧視與尊重。這部電影裡最讓我感動的一刻,是可汗母親用紙筆畫出簡單的概念企圖告訴可汗,這世界只分兩種人:一是做好事的人,那就叫好人,而做壞事的人,那就叫壞人。除此之外,人類沒有其他差別。There are only two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 Good people who do good deeds. And bad people who do bad.

 

我以為我們所受的教育已經非常重視個體本身的特殊性,同樣地看見與我們不一樣的個體時我們應予以尊重的態度。可實際上從11月初開始吵得沸沸揚揚的多元成家議題來看,台灣這個社會對於「不同」還是選擇用歧視的眼光對待。其實這樣吵來吵去還是好現象,至少我們對於家的概念與定義能夠有更深刻的討論與認識,只是我認為有了基本的概念與定義還不夠,畢竟家需要愛、信任與經濟上的基礎才可能長久維持。

 

異性戀佔多數的社會,將成家的門檻維持在一定水準,或許是認為真心想要成家的人就該達成這門檻,只要達成也就等同具備成家的決心與持家的保障。然而就過去二十年節節高升的離婚率就可以證明,承諾、婚姻以及家庭是可以被很多意外給毀壞──可能是經濟條件不佳,可能是感情轉淡或第三者,可能是車禍或其他不可逆的職業傷害等等──如果我們社會認定家是穩定社會的重要元素,那為何不試著將成家的門檻降低,以提高重組家庭的可能性,甚至接受少數人組成家庭的可能性?

 

我想我們家跟別人的家應該是無法共同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不管別人的家他們是由一夫一妻組成,或是一夫一夫或是一妻一妻組成,那看起來只是他們客觀的生理性別,主觀的心理性別那是他們跟伴侶之間的事,我們只要對他們有基本認識與尊重就好,他們不至於像直銷那樣到處炫耀或是跟你說同性戀有多好吧?大部分同性戀不都是隱而不言、心照不宣,只要他們言行舉止沒有侵略性,我覺得同性戀與異性戀可以相安無事的啊。

 

我的名字叫可汗期望我們能夠尊重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但請別歧視或霸凌與自己不同的人,甚至自以為正義地剝奪他們的權利,不管是性別、種族、族群、性向等等的差異、或是身心障礙都不該被允許。這是一個亟需我們去推廣並慢慢實踐的理想,還請大家別放棄希望。:)

 

 

 

亞斯伯格與泛自閉症相關電影

雨人(Rain man, 1988

莫札特與鯨魚(Mozart and the whale, 2005

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 2009

亞當(Adam, 2009

星星的孩子(Temple Grandin, 2010

阿蒙正傳(Simple Simon, 2010

遙遠星球的孩子(Children from the distant planet, 2010

築巢人(A Rolling Stone, 2012

 

 

 

2013.12.08完成

arrow
arrow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