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兒子在家說了一句話,讓我想起為何小時候大人總是叮嚀「囝仔人有耳無嘴」,當真在公開場合說了不妥當的話,就頻頻說「童言無忌」來緩和氣氛。
小孩可貴在於真誠,不懂掩飾自己的感覺,不知保留自己的思想,開心會得意忘形,不開心會哭鬧不休,他們沒有想過自己真實的感覺與想法也有可能傷人。
不管話語有心無心,都可以把人傷得很深。
最諷刺的是,兒子的主要照顧者是我,他脫口而出的那句話,傷害到的人竟然是我自己。
當時我們都還沒吃晚餐,他沒午睡一直撐到傍晚,還有他急著想看海綿寶寶卻沒有人幫他開電視(他不被允許自己使用電視電腦手機等3C),可是我跟先生正在討論隔天是否北上探視外婆,而且我想帶他回娘家跟我爸相處一天,結果那句傷人的話就說出口了。
那句話我一想就很痛,很怕自己會一直記得。
因為心太痛了,所以就不提了。
兒子不知道自己說錯了什麼話,他只知道自己想看海綿寶寶的需求被忽略。
他只關心自己。
為什麼他只關心自己?
他爸先罵過他一頓才出門,他哭得更大聲,我則在兒子製造出來的背景聲音中一邊解決晚餐,一邊思索該怎麼處理這件事。
「一個即將被體罰的孩子,應該要知道父母的生氣是十分嚴肅的態度。從這點來說,體罰應該要保留給情節最嚴重的過錯,包括以挑釁的方式不敬、藐視父母或其他長輩、偷竊、說謊造成別人的傷害(做假見證)及攻擊行為。
在大多數情況下,父母都該和孩子一起坐下來,確實讓孩子了解自己做錯了什麼,以及父母決定體罰的原因──也就是強調過錯的嚴重性。理想上,體罰應該在一個非公開的場所進行,例如孩子的房間,而父母應該和孩子待在一起,直到他們不再感到難過為止,然後,父母應該要向孩子重新保證自己的愛永遠不會消失。」
──節錄自《聖經的教養智慧》
我先找兩個地磚,用紙膠帶各貼上一個叉。我說「你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你也不知道爸爸剛才為什麼罵你。」
「你現在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我們都坐在叉叉上面,等時鐘的長針從10走到1,或是另一個,被我好好扁一頓,同樣也是十五分鐘。」
他當然是坐下來,但是他說不想無聊,去拿了一本書才坐下,翻開來看書而不看我。
「你總是被別人說很會講話,我也覺得你很會講話。但你必須知道剛才你有一句話傷害了我,而且不只是傷害了我。」
「那句話我只要一想到就會很難過、很難過。」
「我剛才問過你兩次,如果你的家被別人這樣說,你的反應會怎麼樣,你跟我說你會很憤怒。」
「我現在的感覺也是這樣,但不只是憤怒,還有很傷心、很傷心。」
「媽媽平常總會告訴你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什麼讓我開心,什麼讓我不開心,這是讓你明白這些感覺,為什麼會有這些感覺。」
「可是你不能只在乎自己的感覺,不能只關心自己的想法。」
「今天這句話是我聽見,而不是外公外婆聽見。如果他們聽見了,你知道你會怎麼樣嗎?」
「他們會跟我一樣非常傷心,但是他們不會哭,他們不會像我這樣好好說話,而是好好處罰你。」
「你知道爸爸媽媽小時候犯錯,會得到什麼懲罰嗎?」
「如果我跟小阿姨或舅舅打架、搶玩具、亂說話,外公外婆就會像我對你小時候那樣打屁股或大腿,有時候會瘀青,有時候不會。有時候不是被打,而是被罰站或罰跪,可能罰一個小時,跪在祖先前面。被處罰的時候不能講話,更不能說什麼無聊。」
「你以為犯人做錯事被關進監獄幹嘛?他們就是需要時間反省才被關進監獄。被處罰的時候就是反省的時間,反省你到底做了什麼傷人的事。」
「你那句話不但不尊重我,也不尊重你外公外婆。」
「每一個人的家,都是小孩的爸爸媽媽辛苦工作賺錢換來的。在我們家是爸爸每天早早出門晚晚回家,是媽媽每天打掃乾淨換來的;在我台北的家,我小時候住的家,現在是外公外婆住的家,是外公外婆辛苦工作賺錢換來的。」
「你以為你看見的只是一間房子,可是對住在裡面的人來說,那是一個溫暖的家,不管裡面長什麼模樣。」
「今天我們在討論的是我小時候住的家,雖然我現在是住台中的家,但是不管我現在有沒有住在台北外公外婆家,它都還是我的家。」
「那句話你對誰都不能說,不管是對我,對爸爸,對外公,對爺爺,或是對你朋友。」
「你今天犯的是很嚴重的錯,如果是被爺爺或外公聽見,你一定會被打,一定會。你沒有想過他們可能會傷心,可能會很生氣。」
「但是因為這是第一次,所以我必須讓你知道。」
「你必須知道,有些話說出來會讓人開心,有些話卻會讓人傷心,就像你今天對我說的這一句。」
我在講這些話的時候,數度哽咽說不出話。他看我哭,也跟著哭。把該說的話說完,長針也走到1了。我們對彼此又抱又親,然後跟他說好吃完飯才能看卡通,沒多久爸爸就回來了,爸爸本來還很擔心兒子的下場呢。
學習是一段痛苦的過程。成長也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