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0826(056).jpg  

大字型趴睡。

 

近來最令人開心的,莫過於兒子的作息日漸趨於穩定。現在小勛可以七早八早起床,一路high到下午一點多,開始莫名鬧脾氣也就表示準備要午睡了,媽媽會陪他上床,他隨後趴在床上吸吮大拇指。不消五分鐘,規律而緩慢的呼吸聲傳來,宣告小人正睡得香甜。午睡一個小時至一個半小時後,吃點心,洗澡玩水,出門走走,回家吃晚餐,八九點餵睡前奶,也許再出門走走,再洗一次澡,再玩一次水,換尿布,刷刷牙,在床上滾幾圈,十點左右沉沉入睡。

 

很慶幸我可以在小勛一歲六個月之前調整他的作息至「正常」,這樣「正常」的作息是媽媽在他一歲之前非常渴望卻又還沒達成的幸福生活目標之一,所以下筆的此時,心情著實五味雜陳;不過回顧這一年半載,還是想要記錄這令人振奮的一刻。最重要的是勉勵全家人可以持續下去啊!

 

致力於調整他的作息一年多,我幾乎每天記錄他幾點起床,吃什麼,睡多少,玩什麼,情緒起伏的原因,幾點睡,周而復始。翻著這些帶有強迫症而生的記錄,我在他一歲左右幾乎放棄努力調整作息了。因為我發現,如果大人自己都不堅持做正確的事,提供最好的身教,給予最好的環境,那孩子不過是跟隨著大人的腳步走,有樣學樣而已。還能多糟呢?

 

作息不穩定的家庭,大部分是大人造成的,孩子只是跟隨大人的腳步走;當大人的生活沒有一套可依循的固定模式,孩子只會愈來愈無所適從。我們家這隻曾經日夜顛倒,最high的情況是入夜十一點多入睡,沒多久又醒來,一直要人作陪直到清晨六點才睡,這是他六七個月大的時候,日夜顛倒的最高峰時期;後來慢慢進步到午夜兩點多入睡,漸漸地午夜一點入睡,再漸漸地午夜十二點入睡,再漸漸地晚間十一點入睡,逐步至現在的十點,甚至九點入睡。

 

而一天睡覺的次數而言,出生後的前三個月數據不是非常完整,後三個月開始不時發生日夜顛倒的情況;但是後來的記錄顯示,白天小睡的次數,從非常混亂的五六次慢慢開始調整,至一歲左右一天睡兩次,至一歲三個月之後一天睡一次,一次一個半小時。努力至今,媽媽希望不用再擔心他錯過生長激素無法長高長腦了。

 

過去他乍看之下一天睡很多次,睡睡醒醒交替相當頻繁,睡半小時至一小時即醒。這種睡眠無法讓身心真正獲得休息,所以他的心情一直很不好,連帶我的心情也很不好。尤其他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每次外宿總是累翻媽媽。孩子沒睡飽,父母也沒休息到,日復一日慢性折磨,作息只會愈來愈亂。

 

睡睡醒醒的交替頻率高,可能表示清醒的時候刺激太少,太無聊。在爬行兒進階成為學步兒後,他的活動力大增,媽媽更應該多帶他出門,一方面讓他熟悉以家為中心向外延伸的生活圈,刺激他的認知也消耗他的體力,才可確保午間小睡與入夜就寢會比較順利,漸進調整孩子的作息至正常。

 

也就是說,想要讓作息穩定下來,就要設法先讓睡覺和進食的時間固定下來。如果沒有出外用餐,出門放風的時間盡量安排於餐前,出外的重點盡量放在與自家人朋友見面和孩子四肢都施展得到的活動。如果用意只是希望孩子用餐吃得多,那就適量的活動,開心就好,不要讓孩子玩到揉眼睛,否則用餐時間還沒到就睏得睡著了。

 

有時候不免羨慕,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可以一覺到天亮,我們家的小勛不能一覺到天亮就算了,還日夜顛倒折騰我。有時候也會懊惱,到底是自己太笨,太遲鈍,太多藉口,於是一直無法達成被人視為「正常」的生活。過去犯的藉口與錯誤可以當作日後堅持「正常」生活的理由與動機,我們家是如此:

 

1) 我的身心在產後變得非常衰弱。剖腹產畢竟是開刀,讓我元氣大傷,復原需要時間。而我選擇自己帶小孩,卻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

2) 先生的工作時間長,下班回家都已經九點十點了,甚至為了運動更晚歸,我放任孩子晚睡只為了讓先生與孩子有相處機會。孰知真要把握先生和孩子相處,大可早起;又,父子的相處機會為何是由我,而不是由當事人自己把握?

3) 盡量避免遠行和外宿。在尚未建立正常作息之前,每一回的遠行與外宿,都是擾亂孩子生理時鐘的機會,尤其對環境敏感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4) 帶小孩的過程可以讓媽媽發現並修正自己人格特質的缺陷,比方苟且,拖延,優柔寡斷,沒有計畫,沒有原則。以前這些缺點都存在,但是個人造業個人擔,好像沒什麼損失;多了一個孩子,媽媽造的業不只自己承擔,也轉嫁給孩子,孩子結的果又落到全家人身上,追本溯源還是自己啊。

5) 溝通,再溝通。先生回家之後還要東摸摸西摸摸,孩子知道有人在房門外,就不願意睡覺。一個人再怎麼堅持,沒有全家人的支持,好的習慣就窒礙難行。

 

一日之計在於晨,想要朝規律作息的目標前進,第一步從早起而非早睡開始或許比較簡單,至少經過我們家一年多反覆實驗的結果是如此。如果日夜顛倒的生活已經持續一段時間,那麼為了恢復正常作息所付出的時間也差不多,所付出的努力卻需要加倍。

 

設法提早一小時起床。針對晚睡晚起又有心改善作息的家庭,如果原本早上十點才起床,那麼從隔天開始要求提早一小時起床,持續半個月一個月;再要求提早一小時起床,持續半個月一個月,以此類推下去。如果希望孩子八點左右起床,那就差不多在晚上八九點進行睡前儀式;希望孩子七點就起床,那就差不多在晚上七八點開始執行睡前儀式,以此類推下去。

 

拉長孩子清醒的時間,才能拉長孩子下次睡眠的時間。減少睡睡醒醒的交替次數,為媽媽自己爭取完整的休息,才能進一步利用時間做其他家務,才能漸進調整孩子的作息至最佳化。不過嬰幼兒每一階段需要的睡眠時間不等,所以以我們家而言,前六個月之前的作息真的是完全配合孩子,後六個月才開始思考「為什麼會日夜顛倒」並改善「晚睡晚起」的問題。

 

盡量避免遠行與外宿,絕對有其道理。不管是在建立孩子穩定的生理時鐘之前或之後,孩子都還是需要相對熟悉的「環境」。這裡的「環境」也許是指父母,也許是一條被子,也許是一只奶瓶。在孩子尚未與其他環境與人建立起情感之前,勉強孩子面對不熟悉的環境與人,只是破壞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依賴關係。

 

當然,在投入這些努力之前,媽媽自己先要設法恢復「產能」。身體疲勞就透過睡眠,食補和運動來改善,否則做不了多少工作。在身體尚未恢復之前,多與家人溝通,多請求外界協助。照顧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千萬別死撐活撐,怪自己能力不足,釀成憂鬱症。

 

一個人學好學壞,「環境」真的很重要。對孩子而言,「環境」指的就是父母手足,師長同學;而學齡前階段,父母所賦予的尤其重要。因此父母在要求孩子做到某些事情之前,應該先問自己做到了沒?即使父母做到了也不能當作孩子一定要做到的理由,應該透過生活的枝微末節教化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強迫孩子一定要接受「你」的觀念。

 

有時候回頭看,自己帶著孩子走了很多冤枉路;但是也許成長就是這樣,跌跌撞撞地走一遭,才更能體悟到正途的平坦與美好。雖然孩子遲早會發現怎麼做對自己是最好的,只是在孩子還沒有足夠的堅持與判斷之前,必須由父母來為他把關與努力;千萬別因為尚未達成心目中的理想而喪氣,當我們不那麼強求之後,孩子通常會給我們驚喜呢。

 

arrow
arrow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