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我愛上了秘密廚房,他們的早餐套餐一百一至一百四都有,大大的餐盤上有蔬果沙拉、法式蛋捲、薯條、吐司或餐包,既美味又健康,只要有想到我就會去吃。今天兒子睡得很好,我叫醒他拜託他陪我去吃秘密廚房。努力趕在十一點前到店點餐,就是為了將這套餐當作早午餐解決掉。

 

可能張小勛剛醒來,還沒什麼食慾;可能上星期吃三次,他已經開始膩了;也可能是豆漿比餐盤先上,他光喝都喝飽了。我承認最後一項的可能性最大,總之在他吃了幾口吐司就跟我說他吃不下讓我開始生悶氣。

 

做我的小孩是很辛苦的。我會做的料理並不多,也不是很循循善誘;我不是那種堅持不打小孩的溫柔母親,忍耐很久脾氣也是會一觸即發。或許不善料理是作為一個全職母親的原罪,所以當我好不容易煮好一餐他不賞臉,我也就認命默默自行解決,畢竟自己消化失敗的實驗品並不委屈誰。

 

可是當我確定桌上全是他愛吃的食物,他卻愛理不理或是想要一邊吃飯一邊玩;或者裡面參雜少許他不愛吃的,他就說他不要吃(例如香菇)或是他耍賴說他吃不下,我整個就會很火大。

 

我想我們母子倆都不重視吃吧。他的表現是,為了玩樂可以不吃飯,除非餓到一個極限,那時候他就不挑了;而我是偶爾會為了想要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吃飯,但是大部分時候三餐時間到了我就會吃,而且我幾乎都會吃得很乾淨。

 

這大概只能以成長背景不同來解釋吧。我小時候家裡有四個手足,學齡前都是阿嬤或其他長輩幫忙照顧,在大家族更不只四個小孩了,父母為了管理方便,在資源分配上只求每個孩子不缺,孩子滿不滿足就很難說。穿的衣服都是撿兄姐的,吃的食物當然是要靠自己爭取。印象中縱使老媽的廚藝沒有很好,但是我們時間到了肚子餓了,都是桌上有什麼就吃什麼,如果真的想要吃什麼卻沒有,年長的就會被鼓勵自己動手做。我記得小時候我們很喜歡一起煮火鍋、包水餃、調配涼麵的醬料、準備包壽司的材料、煮大鍋麵等等,家裡人口多根本不用擔心食材會在冰箱放太久,想吃什麼不但隨時有人力幫忙做,而且食物很快就會被掃光了。

 

寫到這裡我又想到問題出在哪裡了,為何張小勛感覺起來還是食慾未開,對於不同種類的食物好奇心並不強,吃進去的不多長得也很瘦弱。跟手足一起爭食的那種熱鬧感,他從來沒有經歷過。我吃東西沒有什麼表情,也不會特別發出讚嘆,但我會以有效率地解決食物來表達我對食物的敬意,光是如此可能還是不能引起他對飲食的興趣。

 

我們就是這樣被阿嬤教育長大的。阿嬤經歷過戰爭,她經歷過餓好幾天的痛苦。有時候看著她澆灌菜園都像是拼了命地也要讓蔬菜生生不息,不斷努力就怕再次經歷匱乏與隨之而來的恐懼。「匱乏」曾經是阿嬤的生活,是她每天必須面對的生存困境。在這樣的教育下,剛上大學的我對於在外食一餐要花八十元以上非常有罪惡感,因為我認為吃飽就是一種享受,講究味蕾甚至氣氛上的享受對我而言都很奢侈也很浪費。

 

既然沒有手足同桌爭食的那種熱鬧感增加食慾,也沒有真正地經歷過食物的匱乏,如何能夠讓他珍惜每一餐食物,甚至讓他領略每一種食材的營養價值?

 

就餓他一餐吧!

 

想起來真的很可怕:「匱乏」如今只能是「選擇性的體驗」,而不能在生活裡確切感受。當然某方面來說在這種環境成長的孩子是幸福的,但是有沒有可能,在我們盡可能滿足了孩子的所有需求,身體心靈都關照到了,卻不自覺養成孩子凡事理所當然、不思珍惜的態度與習慣?

 

有人說飢餓是最好的調味料,父母偶爾餓孩子一餐真的不需要有罪惡感。除了偶爾餓他一餐直到下一餐,讓他直接參與買菜與做飯的過程或許能夠讓他漸漸明白,這些食物並不是憑空掉下來,而是農夫辛苦栽種而來,爸爸再辛苦工作賺錢讓我們買回來,然後媽媽再帶領著他花時間煮出來。

 

今天在秘密廚房實在沒必要生悶氣。吃完之後我就起身離開,他見狀慌得說他還要吃秘密廚房的早餐。我一路上跟他解釋:我們一天只吃一次早餐,一次午餐,一次晚餐。今天早餐已經吃了,剛才請你吃你不吃,我就自己吃完了。如果你還想吃秘密廚房,那就等明天的早餐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匱乏
    全站熱搜

    穗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